3月11日14時許,隨著全國人大代表、返鄉創業青年趙昭等走上通道,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正式開啟。
如何帶著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第一個亮相的趙昭代表,講述起當“牛倌”的苦辣酸甜。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考上大學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離開落后的家鄉,而是要回來改變家鄉的落后。”她說,大學畢業后,自己在城里找到不錯的工作,但看到城鄉發展的差距后,毅然決定回鄉養牛。
貸款買牛犢、蓋廠房,抱著專業書籍“啃”技術……憑借“牛”一樣的干勁,趙昭代表創立的養殖合作社越做越大,并帶動周邊500多農戶致富增收,成為大家信賴的“牛倌”。
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有人追尋創業夢,有人盤活“土特產”。
江西萍鄉武功山茅店村擁有好山、好水、好農產品,但受制于種植沒規模、銷售沒路子,村民收入微薄。
“怎樣把種在地里的‘土疙瘩’變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在茅店村黨總支書記譚新萍代表看來,打開銷路是關鍵。
建立農產品配送中心、匹配先進冷鏈設施,實現訂單式生產;發展民宿、農家樂,吸引全國游客前來打卡……細數村里的新變化,譚新萍代表高興地說:“我們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同樣帶領鄉親們尋找致富路的,還有遼寧彰武農經總站農藝師王秀英代表。
王秀英代表介紹,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一代代彰武人在號稱“八百里瀚海”的沙窩子探索實施一系列綜合治理模式,使三北防護林帶向科爾沁沙地腹地推進了13公里,平均風速降低,有效阻擋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腳步,守護了遼寧乃至京津冀的生態安全。
“治沙”不忘“致富”。王秀英代表說,依托“光伏治沙”、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項目,她所在的團隊在沙地上種出連續兩年畝產超2000斤玉米的“噸糧田”,逐步實現祖祖輩輩期盼的沙地變良田的夢想。
美好生活,不僅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陜西延安甘泉縣橋鎮村黨支部書記樊九平代表在鄉親們口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樊公道”,誰家有了矛盾糾紛都愿意找他去評理。
樊九平從事調解23年來,共化解大小矛盾糾紛2000多起。他所在的甘泉縣先后建成80多個“樊九平式”調解工作室,帶出來一批像他一樣的人民調解員。
信心、公心、耐心、細心、初心——樊九平代表總結了調解實踐中的五個關鍵詞。做到公平公正,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糾紛。“我最大的愿望是千家平安、萬戶和諧。”樊九平代表說。
奮進旋律,在春日里回響。一個個動人故事,一句句真摯話語,激揚起強大力量,激勵人們向著美好未來再出發。
來源:新華社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