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吉林’獨具魅力”。在全國兩會吉林省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上,吉林省代表團團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強指出,冬天的吉林是林海雪原,銀裝素裹,粉雪、靜風、暖陽和霧凇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冰雪“冷資源”正在變成“熱產業”。
冰雪經濟是吉林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站在新的起點,吉林如何以冰雪為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答案在于以規劃謀篇、以改革賦能、以實干作答,將“冷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熱經濟”。
目前,吉林擁有滑雪場68家,雪道總長398公里,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脫掛式索道雪場、脫掛索道數量全國第一。從“雪場硬件”到“服務軟件”,吉林冰雪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而且可以預見的是,沈白高鐵通車后,長白山與北京的時空距離縮短至4小時以內,交通條件進一步改觀;冰雪裝備制造業加速崛起,碳纖維滑雪板、自熱滑雪襪等產品填補產業鏈空白。資源稟賦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吉林在萬億級冰雪經濟賽道上的底蘊十足。
以創新破局,努力從“一季火”實現“四季旺”。傳統冰雪經濟受限于季節,需要我們以創新思維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冰雪+”跨界融合,延展產業鏈條,把溫泉康養、森林徒步、民俗體驗等四季業態與冰雪旅游無縫銜接,用多元業態填補季節性空白,以創新這把鑰匙,打開冰雪經濟的無限可能。
以“服務溫度”提升“產業高度”。冰雪經濟的競爭,本質是服務與體驗的比拼。要將“用戶思維”貫穿發展全程。在硬件上持續建設完善冰雪設施的同時,在服務上不斷提質增效,通過智能改造,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服務能力,更便捷地服務消費者,同時通過冰雪消費券發放、高鐵快件托運、外省航線補貼等舉措,讓游客“愿意來、玩得好”,以“雙向奔赴”,實現冰雪經濟的持續發展。
用好政策紅利,為冰雪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要吃透中央精神,做好政策落地工作,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區域聯動和消費升級,上下同頻共振,驅動冰雪經濟做大做強,成為推動地方振興、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柳 五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