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二年(1886)四月二十二日,談判桌上,當吳大澂展開我方親手測繪的邊境輿圖,卷軸滾動的聲響猶如驚蟄春雷,震碎了沙俄精心編織的領土謊言。“土字牌當立于此!”他指尖落處,山河經緯在輿圖上錚然作響。重立土字牌、收復黑頂子、爭取圖們江出海口權……每個議題的拋出都似利劍出鞘,勢必要從沙俄“口中”奪回被覬覦的疆土。
為了給中方代表提供談判所需的論據和例證,首任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派人長途跋涉,徒步踏查了中俄琿春東界全線,掌握了大量確鑿事實。在中俄界務談判中,作為清政府副代表的依克唐阿與吳大澂緊密配合,不卑不亢,痛斥了沙俄方蠶食和侵占中國領土的行徑,以及沙俄方背信、欺騙的行為。艱難的談判歷經數月,吳大澂與依克唐阿面對沙俄的詭辯力挽狂瀾,最終雙方簽訂了《中俄琿春東界約》,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時期,破除萬難維護了國家主權。同沙俄談判歸來,在琿春南門之內的欽差行臺,吳大澂贊依克唐阿智勇雙全,邊陲鞏固,情為之所動,奮筆疾書“龍虎”二字于花崗巖上。“龍虎”寓意龍驤虎視,保衛邊疆保衛國家。
《樽俎折沖——吳大澂系列組畫之談判》這幅畫,正是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定格為不朽的視覺史詩。《談判》描繪了吳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于與沙俄達成協議,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捍衛了祖國神圣領土的場景。在《談判》的畫面中心,只見吳大澂站立著,身體微微前傾,一手撐于桌面,另一只手自然伸出,展現出一種認真交流、據理力爭的姿態;依克唐阿在他的右側正襟危坐,目光堅定,彰顯出其在談判場景中的堅定與自信。
“這幅畫我們特意選擇在國內談判的場景,將談判氣勢提振起來。談判過程是艱難的,涌動著劍拔弩張的暗流。所以我們把周圍光線畫得很暗,一是突出人物和細節,二是營造緊張的氣氛。”據主創人員、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教師徐國君介紹,畫中匠心獨運的明暗處理,談判雙方人物的微表情乃至桌面上的地圖等各種細節,創作團隊都進行反復推敲、仔細琢磨。“藝術創作從來不是簡單的技巧堆砌,而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傳遞。《談判》這幅畫我們傾注了無數心血,希望大家能從作品中真切感受到吳大澂、依克唐阿等人‘寸土盡存心’的精神力量,讓這份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堅守信念,無畏艱難,勇敢前行。”
“我們所畫的不僅是歷史場景,更是民族精魂。”正如徐國君所言,當觀者欣賞《談判》時,仿佛能觸摸到歷史長河里永不熄滅的信念之火——這簇火苗曾照亮過屈辱年代的談判桌,如今仍在華夏兒女的血脈中熾烈燃燒。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郭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