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櫻桃紅,采摘正當時。本報記者 李銘 攝
種下黑木耳,蹚出致富路。本報記者 李銘 攝
春訪山鄉農事忙,現代化農業生機“棚”勃。
踏訪通化縣設施農業,馬當村天成采摘園的櫻桃紅果壓枝、游人如織;益康菌業的木耳種植基地里,工人們正忙碌地進行“掛袋”作業……棚膜經濟里的“春天故事”,展現出一幅幅更具“質”感的鄉村振興圖景。
櫻桃紅了,甜醉游人。在通化縣二密鎮馬當村天成采摘園標準化大棚內,200多棵大櫻桃樹綴滿紅寶石般的果實,游客穿梭其間,體驗“春日嘗鮮”的樂趣。
“我們3月22日就開園了,周末和清明小長假人來得特別多,今年收入也挺好的。”天成采摘園負責人鄒建花難掩喜悅。
近年來,通化縣緊扣“特色種植+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引導農戶發展大棚櫻桃、溫室草莓等特色果蔬種植,讓設施農業的“甜蜜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木耳“掛袋”生金,小產業帶動大發展。在位于通化縣經濟開發區的通化益康菌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木耳種植基地,90余棟標準化大棚內,工人們正將菌袋整齊懸掛,為新一輪的豐收打下基礎。
“每棟大棚可以掛2萬袋左右,基地總產量能達到干貨100噸左右。我們有自己的銷售隊伍,線上、線下都有不少老客戶,到季節了自己就過來看貨,價格談妥后直接發貨。”基地生產負責人于學勝介紹道。
據了解,益康菌業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50戶農民參與種植,安置就業120人。同時,以廢棄菌棒循環利用技術,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在基地打工,一年能掙3萬元,還不耽誤種地,在‘家門口’就實現增收。” 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李振榮高興地對記者說。
益康菌業黑木耳種植基地的這一“黑金”產業,正是通化縣打造“特色品牌、綠色生產”的典范。目前通化縣年產木耳1100萬袋,產值4700萬元。
以棚膜經濟繪就設施農業發展新景,截至2024年底,通化縣已建成棚室2626棟、面積2153.3畝,年產蔬菜、菌類等超6000噸,總產值達7800萬元。通過“集中連片、統一開發”模式,形成了以山野菜、食用菌、反季水果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帶,不僅保障了本地“菜籃子”,還輻射周邊市場,正以設施農業為筆,在黑土地上繪就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秀美畫卷。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程智 本報記者 李銘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