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邊大地的版圖上,敦化市如同一部鐫刻著時光密碼的典籍,翻開扉頁便是“千年古都百年縣”的厚重印記。這里曾是唐代時期渤海國都、滿清發源地,歷史的年輪在街巷間沉淀出獨特的文化肌理。如今,這座古城正以創新為鑰,解鎖深藏于歲月褶皺里的文化基因,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近日,記者走進敦化市歷史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的非遺展廳,一幅近20平方米的刀畫《民族團結一家親》瞬間抓住眼球。15位匠人耗時兩個月,以遒勁的刀刻筆觸生動勾勒出56個民族的絢麗風姿。
“我們希望通過這幅作品,既彰顯刀畫這門獨特藝術的神韻,又能生動呈現各民族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敦化市刀畫協會會長李俊龍的話語,點明了作品背后的深意。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敦化市守護文化根脈、傳承民族瑰寶的生動縮影。
展廳里,刀畫、木雕、剪紙、松花硯等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靜態的非遺展品,而是凝結著非遺傳承人匠心的鮮活文化符號?!白?024年7月教育實踐基地開放以來,超6萬人次在此觸摸歷史。”歷史博物館講解員的目光掃過展柜,話語里充滿自豪,“其中,近萬名中外游客慕名而來,400余批中小學生研學團隊沉浸其中。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與文明的對話。”
當靜態的非遺遇見動態的傳承創新,敦化市探索出“非遺+”的多元路徑。一條“非遺+旅游”工旅融合研學線路,串聯起小萬莊食品有限公司、石木軒松花石展覽館等場所,讓旅客在沉浸體驗中感受無限精彩。“非遺+文創”將松花石工藝擺件、刀畫小卷軸掛件等傳統手工藝品巧妙融入現代元素,讓歷史韻味邂逅潮流風尚?!胺沁z+展示”依托節慶活動、歷史博物館的非遺展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搭建亮相舞臺。更以政策扶持鼓勵收徒授藝,為非遺永續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非遺的種子在融合土壤中發芽,文旅融合的枝蔓也在這片沃土上蓬勃生長。在朝鮮族風情濃郁的中成村,一場草編非遺研學活動正在進行?!安菪?、坐墊等30多種物品,可自主選擇學習,孩子們能在制作中感受草編技藝的精妙?!闭f話間,民間藝人崔忠海手指翻飛,草繩在嫻熟的技藝下,短短十分鐘便化身精巧的蟈蟈籠。
“草編與鄉村旅游的結合,讓非遺的魅力在體驗中流淌,也為鄉村注入了發展新動能?!敝谐纱寰C合部經理李瑋的話道出了“文旅興市”戰略的精髓。
敦化市的文化活化,深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道。六鼎山文化旅游區等景點,深度融入當地歷史民俗文化,豐富了景區內涵。圍繞國道201沿線,推出“覽山色湖光 游吉祥敦化”主題露營線路,整合開發自然風光、美食、休閑康養、歷史文化等資源,針對不同游客需求推出多元化、個性化旅游產品。
如果說文旅融合是活化歷史的外在呈現,那么文物保護則是守護城市文化基因的精神根基。敦化市境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遺址251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為全面掌握文物資源狀況,敦化市扎實開展文物普查,建立詳實的文物數據庫,實施“一文物一檔案”的動態管理。對六頂山古墓群等重點文保單位,投入專項資金進行本體修繕、環境整治及安防設施建設,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原貌。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傳統村落的復興實踐。目前,敦化市擁有大蒲柴河鎮大蒲柴河村等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以及賢儒鎮榮興村等6個省級傳統村落。這些“活著的歷史標本”,讓鄉愁有了可觸摸的棲居之所,更讓文化傳承有了生長的現實土壤。
當下,非遺傳承的薪火、文旅融合的活力、傳統村落的韻味與文物保護的堅守在此交織互融,讓敦化市走出一條歷史脈絡與現代脈搏同頻共振的特色之路。這座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等40余項國家級榮譽于一身的宜游宜居之城,正以文化為炬燃起璀璨的文明燈火,以歲月淬煉的光芒,邀約四海賓朋共赴千年文明之約。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代黎黎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