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水果和海鮮一起吃會產(chǎn)生劇毒!”
網(wǎng)上有很多這樣的說法:“新鮮水果千萬不能和海鮮一起吃,它們里面分別含有維生素 C 和五氧化二砷,發(fā)生反應后會生成劇毒的砒霜!”這讓很多又愛吃水果又愛吃海鮮的人感到害怕。
流言分析
這是個非常常見的謠言。
首先維生素 C 和海鮮中富集的五氧化二砷很難發(fā)生反應。其次,即使按理想值計算,要在體內(nèi)合成能造成中毒的劑量,需要一次性吃下相當于幾個成年人體重的海鮮和水果。只有在連續(xù)大量吃受污染海鮮和高純度維生素 C 藥劑的極端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xiàn)中毒,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夏天,各種瓜果紛紛上市,魚、蝦、蟹、貝類等海鮮也備受歡迎。但“新鮮水果千萬不能和海鮮一起吃,會生成劇毒的砒霜!”的說法還是層出不窮,從最初的柿子+螃蟹,到檸檬+蝦、楊梅+蝦蟹等,萬變不離水果+海鮮的組合。
此言一出,兩者都愛吃的人肯定感到擔心。而且,確實有人在同時吃了水果和海鮮之后感到不適,甚至需要就醫(yī),仿佛無形中驗證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到底是不是真的?
海鮮為啥能變砒霜?
看到砒霜,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各種“宮斗劇”里花樣百出的毒藥。活蹦亂跳的海產(chǎn)品里居然會有和它一樣的成分?
原來,魚、蝦、蟹、貝類等海鮮受到生長環(huán)境和生理機制的影響,會將海水中的污染物質(zhì)和溶解的礦物質(zhì)經(jīng)食物鏈的傳遞富集在體內(nèi),其中就包括砷元素。
2018 年一項關于廣州市場的海鮮總砷含量的研究表明,魚類中總砷的平均含量為 0.488微克/克,蝦蟹貝類中總砷的平均含量為 3.44 微克/克。其中,瀨尿蝦、紅蝦、紅蟹、花蟹中總砷含量較高,最高可達 19.7 微克/克。
那么,海鮮還能吃嗎?對此倒不用過于擔心。這里的總砷含量指的是海鮮中可食用部分含有的無機砷和有機砷的總含量,砷元素的毒性大小是隨著化合物的形態(tài)不同而變化的,有機砷的毒性遠小于無機砷。無機砷里的五氧化二砷和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都有毒性。
海洋動物能夠通過自身代謝,將高毒性的無機砷轉化為低毒性的砷甜菜堿、砷糖等有機砷。有機砷被哺乳動物食用后,基本上會隨尿液排出體外。生成“砒霜”風險的無機砷在海鮮里含量很低,其中三價砷的含量更低。
因為砷元素和重金屬元素主要沉積在海洋動物的頭部,為了進一步減少攝入風險,盡量少吃海蝦頭、海魚頭丨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所以,假如要攝入能造成致命風險的無機砷的含量——70 毫克,不算砷元素被身體排出、不吸收的情況,按照我國標準甲殼綱海鮮類無機砷含量上限為 0.5 毫克/千克計算,需要一口氣吃下 140 千克的蝦(這還是可食用部分的量,實際生重的量還要更高)。即使要達到最小中毒劑量( 5 毫克),至少也得吃 10千克蝦,這自然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另外,單獨的維生素C并不能直接和五氧化二砷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不過有研究表明高濃度維生素C有助于增加巰基化合物的還原性,使五氧化二砷生成三氧化二砷,只是依靠水果攝入的維生素C也達不到發(fā)生反應的劑量。
不過,因為砷的生物半衰周期較長,如果有海產(chǎn)品長期生活在污染水域,那么它們體內(nèi)砷含量遠高于正常值。假如有人堅持每天吃 5 千克來自污染海域的海鮮,體內(nèi)殘留的砷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危險值。但這種情況屬于極小概率事件。
吃海鮮和水果
還需要小心這些
這么看,是不是可以敞開來吃海鮮和水果了?建議還是要小心,如果食用不慎,還是有可能“中招”。
海鮮雖然美味,卻很容易潛藏細菌、病毒、寄生蟲,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耐熱性比較強,80℃ 以上才能殺滅。烹飪海鮮時,常常為了追求口感鮮嫩而沒有徹底做熟,甚至還不乏生吃的做法,在夏季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活躍的細菌會催化它們變質(zhì),線蟲也可能會寄生到消化道內(nèi)。
而且,海鮮的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長期存放會出現(xiàn)氨基酸降解,生成組胺類毒素;海產(chǎn)品自身含有的亞硝胺類物質(zhì)也會隨著放置時間增加呈幾何倍數(shù)增長。
因此,不建議吃隔夜放置的海鮮,也最好不要吃“生腌”做法的海鮮。如果吃了海鮮后出現(xiàn)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需要盡快就醫(yī)。
另外,在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影響下,每年 4-6 月,海中有時會發(fā)生“赤潮”,即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大爆發(fā)。蛤蜊、貽貝等貝類食用這些藻類后,體內(nèi)會累積麻痹性貝類毒素,它不會因為加熱而分解,食用后會造成全身麻痹、頭疼惡心、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并且尚無特效解毒方法。在赤潮發(fā)生時,需要留意官方提示,避免購買在暴發(fā)地捕撈的貝類。
還有人對海鮮成分里的蛋白質(zhì)過敏,吃海鮮后出現(xiàn)不適。
不過有些人吃海鮮和水果后發(fā)生過敏癥狀,也可能是水果導致的。在大家心目里,水果似乎很難和過敏聯(lián)系起來,其實,水果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質(zhì)成分也會成為致敏原。桃、蘋果、甜瓜、芒果、菠蘿、荔枝等常見水果都可能導致過敏。
如果在吃了水果后,嘴唇、口腔、咽喉等部位出現(xiàn)發(fā)癢、燒灼感或刺痛感,甚至身體部位出現(xiàn)蕁麻疹、胸悶氣喘,就表示有可能過敏。可以去醫(yī)院檢查過敏原,將水果削皮、煮熟食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過敏反應。
所以,盡管“海鮮+水果=砒霜”屬于謠言,現(xiàn)實里吃這兩種食物也要適量食用、安全食用,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
照“謠”鏡
水果與海鮮同食“劇毒”是典型的“食物相克”類謠言,本質(zhì)是利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通過情緒煽動來誤導傳播。這類謠言常套用“化學反應”“毒性疊加”等專業(yè)術語,用看似“嚴謹”的邏輯誤導公眾。普通人對化學原理缺乏了解,易被“科學表述”迷惑,產(chǎn)生“寧可信其有”的恐慌心理。識別此類謠言的關鍵是,警惕“絕對化”“極端后果”的表述,避免被情緒裹挾。
原標題:水果和海鮮同吃會產(chǎn)生砒霜?假的,別再信了
來源:吉林省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