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6月13日電(記者 周蘭序 劉志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馬歇爾?米爾斯(Marshall Mills)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作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中國將在2025年貢獻約1/4的全球經濟增長,中國旨在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利于全球經濟,建議中國盡早推出更多財政刺激措施,進一步應對外部沖擊。
米爾斯指出,如果近期中美關稅爭端降級以及中國經濟一季度展現出的強勁增長勢頭持續,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或將超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綜合評估所有因素,在適當時候更新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他強調,作為全球增長的關鍵引擎,預計中國經濟將在2025年貢獻約1/4的全球經濟增長。
“我們鼓勵各國繼續推動達成貿易解決方案,緩解貿易緊張局勢,減少代價高昂的不確定性。”米爾斯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密切關注中美經貿磋商進展,并強調各國應致力于保持開放的國際貿易。
今年4月,考慮到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和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中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3.3%下調至2.8%。該機構將在7月發布最新預測。
建議財政政策盡早發力 有力政策可推動通脹回升
米爾斯表示,中國推行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無疑對全球經濟有積極影響,中國已將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提升為首要任務,近期貨幣政策放松也值得肯定。
數據顯示,1-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達到5.4%,超出市場預期。4月份,國民經濟頂住壓力穩定增長,延續向新向好發展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為去年以來月度增速中較快的速度。國家統計局將于6月16日公布5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與此同時,米爾斯指出,面對外部不確定性,中國應進一步出臺刺激政策,以提振國內需求,尤其是在財政端盡早發力。
他建議,財政刺激應以中央政府為主導,包括改革財政體制以加強社會保障網絡,以及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促進房地產領域“保交樓”和去庫存的進程。
“我們建議中央政府動用必要資源,解決‘已售未交付’住房的問題,無論是提供融資支持項目完工,還是對無法入住的購房者給予補償。”米爾斯說。另一項可行舉措是,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支持下,回購部分已建未售的住房,并轉售給低收入和弱勢群體。
米爾斯認為,當前中國的低通脹主要反映了內需不足,但這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強有力的政策行動可以推動通脹回歸健康水平。如果通脹低迷的壓力持續,中國可以進一步實施寬松貨幣政策。
談及貿易摩擦對個人層面的直接影響,米爾斯強調,應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幫助受影響群體應對沖擊。
看好人民幣國際化前景 市場將驅動人民幣國際使用繼續增長
他還指出,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貿易領域;作為市場驅動的結果,這種趨勢還將持續。在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的比例越來越大,盡管與其他主要貨幣相比,這一比例仍然較低。
“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和貿易中的角色日益增強,我們預期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將會增長。”米爾斯說。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人民幣儲備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2.18%,較上季度不變,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時提升1.1個百分點。
從中期來看,米爾斯認為,中國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為民營經濟提供更加穩定可預期的監管環境和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
這些改革舉措對于提高中國的生產率增速和提振中長期增長前景具有重要意義——盡管中國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已取得顯著進步,但當前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仍然對生產率增長構成挑戰。
來源:中國日報網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