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蛟河市白石山鎮常勝村的大棚里,生機盎然。一排排紫綠相間的地瓜苗在溫潤的水霧中肆意地舒展著葉片,宛如翡翠雕琢的珠簾。村民手持噴壺穿梭其間,水珠順著葉脈滑落,在晨光里折射出晶瑩的光暈,映照出他們眼角眉梢藏不住的笑意——再過幾日,這些承載著希望的幼苗將移栽進廣袤的黑土地,從“土疙瘩”變身“金元寶”。
這份甜蜜事業的蓬勃興起,凝聚著鎮村兩級黨組織的智慧與汗水。白石山鎮黨委推行鎮主要負責人包村責任制,組建專班深入常勝、夾皮溝等傳統地瓜種植村。田間地頭的調研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土壤成分、種植成本與市場行情;鎮干部與黨員代表反復測算收益模型,對地瓜的發展現狀、種植技術、加工銷售、問題與挑戰等進行深入細致調研,最終形成《白石山鎮地瓜產業調研報告》,成為產業振興的“路線圖”。白石山鎮將地瓜產業確立為主導產業的那一刻,也點燃了村民心中的致富火種。
為了讓地瓜產業煥發新活力,白石山黨委開啟“取經之路”??疾靾F跨越千里奔赴海南橋頭鎮沙土村,在萬畝地瓜田里,他們仔細觀察滴灌系統的鋪設,認真記錄標準化種植流程,詳細了解“橋頭地瓜”品牌從注冊到防偽溯源的全鏈條運作。歸來后,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精心編制《白石山地瓜品牌建設三年規劃》,培育年產值超10萬元的龍頭合作社,打造專屬地理標志,實現“一箱一碼”品質追溯,讓白石山地瓜帶著“身份證”走向市場。
品質是產業的生命線。白石山鎮將土壤樣本與地瓜送檢權威機構,精準掌握地理優勢;與省農科院建立戰略合作,引進先進的脫毒育苗技術,“白石山1號”種苗搭乘科研快車升級換代。夾皮溝村的5畝沙土地變身“農業實驗室”,霧凇蜜薯、海南橋頭地瓜等10余個品種在此同臺競技。農技人員每日記錄生長數據,用科學標尺篩選出最適配的“當家花旦”,為規?;N植筑牢根基。
在銷售端,白石山鎮打出“組合拳”。地瓜產業協會應運而生,種植能手與經銷商抱團發展,統一育苗標準、包裝規格和銷售價格,讓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不再“單打獨斗”。考察團帶回的深加工“秘籍”,讓地瓜干、地瓜梗咸菜等衍生產品提上日程;常勝村村部變身直播基地,網紅主播架起手機,將黑土地孕育的香甜傳遞到千家萬戶。
“認養一畝薯田”活動更是掀起熱潮,消費者通過手機APP就能觀看地瓜生長全過程,收獲時還能體驗挖薯樂趣,實現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鏈條互動。
如今,白石山鎮的地瓜產業已初見成效,預計2025年將為村集體增收70余萬元。與此同時,這里正打造“蛟河白石山”抖音矩陣,策劃紅薯文化節,讓香甜的地瓜與秀麗的山水聯姻,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于佳明 徐博文 記者 徐文君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