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吉林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近日,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2023級的同學們背著相機、拿著錄音筆、舉起手機走進梨樹縣,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社會調查與新聞采風”活動,用新聞視角體驗記錄享譽全國的“梨樹模式”。
同學們首先來到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這里是“梨樹模式”的發源地和核心試驗田所在地。談及梨樹模式的實際效果,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自豪地說:“根據幾年來的整體實踐情況來看,采用‘梨樹模式’耕種的田地,3年之后可以增產8%左右。”
在梨樹模式攝影展現場,四平攝影家協會榮譽主席鄒志強為同學們講解了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從傳統的翻耕作業到如今的保護性耕作,從貧瘠的土地到豐收的希望,照片記錄了梨樹黑土地保護的歷程。看到這些生動的畫面,學生楊逸說:“我對攝影很感興趣,但很少接觸農村題材,這些照片讓我看到了從未見過的景象,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新聞人,我們的鏡頭不僅要記錄美好,更要傳遞那些被忽視的堅守。”
同學們還先后來到中國黑土地博物館以及林海鎮米花間作示范區和劉家館子鎮低洼地梨樹模式示范區進行采風。在博物館里,同學們通過實物、影像資料和多媒體展示,全面了解黑土地的形成、分布及保護的重要性。在示范區,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朱宇博向同學們介紹了免耕播種、秸稈覆蓋等核心技術,讓同學們對“梨樹模式”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帶隊教師王鵬說:“希望通過這樣的田野調查,讓學生們明白新聞工作的根本在于服務人民、反映現實。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不應該只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應該成為新聞報道關注的重點領域。”
短暫而充實的采風活動結束了,同學們運用短視頻、圖文報道、音頻解說等多種形式記錄了所見所聞,更用熾熱的話語表達著自己的所感所思。
“當我們站在田邊眺望,廣闊的農田令人震撼,是科研人員和農民的堅守,讓這片土地發揮了更大的價值。”
“許多科研人員在這片黑土地上堅守了十幾年、二十年,他們不僅是研究者,更是守護者。作為新聞人,我們要思考如何用更接地氣的方式推廣‘梨樹模式’,讓更多的人理解它的價值。”
“‘間作輪作’原來在高中課本里讀到過,來到這里讓我有了更為鮮活的感受。農業不只是數據報表里的數字,而是農民汗水滴入田壟的重量,是研究人員在黑土地上的堅守。”
“來到梨樹,我們不僅看到了‘梨樹模式’的成果,也了解到它對黑土地保護的深遠影響。這次實踐讓我們懂得,新聞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責任的承擔。我們要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筆觸記錄時代,用新聞的力量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熱血。”
此次活動是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立足學科與專業建設、賦能吉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也是學院實施實踐教學“六進一精彩”育人模式的典型實踐。“真正的新聞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應該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能力。只有進入田間地頭,深入基層,做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人,才能寫出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報道來。未來,學院將緊密對接吉林十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將重點產業的宣傳推廣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用好各種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新聞系主任王曉楠表示。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鄭玉鑫 通訊員 王曉楠 劉梟涵 王裕然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