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想擴大種植規模,但在稻米儲存、病蟲害防治和智慧農業監控系統方面還有些問題解決不了,您給出些主意唄?”
“低溫冷藏是保持大米新鮮度的關鍵,溫度控制在5—15攝氏度之間,能最大限度鎖住大米的香味和營養。”
“通過遠程監控、激光補光、智能蟲害識別等技術,可有效解決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環境調控、病蟲害預警等問題,我們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幫扶方案,實現科學化、智能化種植。”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凌鳳樓、楊明來一行,剛到位于梅河口市牛心頂鎮野豬河村的金野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就被農戶劉海龍拉著不停地問這問那。兩位教授針對合作社的各種問題,耐心細致地給出了解決辦法。
“去年合作社銷售稻米超百萬斤,今年計劃擴大富硒米、蟹田米等特色品種種植規模。”劉海龍在得到專家的指導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通過與專家交流,我學到了科學的儲糧技術和智慧農業管理方法,對增產增收充滿信心。”
日前,應梅河口市當地農業技術需求,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新農業工匠學院聯合省總工會、梅河新區黨工委組織部(梅河口市委組織部)組織專家赴梅河口市開展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吉林農業大學組織種植、養殖、食用菌生產、植物保護、智慧農業、食品加工、農業機械等領域的15位專家教授,分成8個小組分別深入到梅河口市域內的13個鄉鎮為22戶企業及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生產指導。
在紅梅鎮隱賢村一片稻田邊,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秋舉用手試著水溫、察看著水質條件。她抓起稻田里天然生長的小螺說:“小龍蝦以稻田中的天然螺類為食,在這里養殖小龍蝦不僅減少飼料投喂成本,還能提升肉質口感,但是農戶要對除草劑使用和水質進行科學管理。”
王秋舉表示,梅河口市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通過稻蝦共作、稻蟹共作等生態種養模式既能提升大米的生態品質,又能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高效產出,未來她將帶領團隊進一步推廣稻蝦、稻蟹共作技術,為擦亮“梅河大米”品牌、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水道鎮水道村,國家中藥材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吉林農業大學教授陳長卿,來到晟地合創中藥材種植基地,仔細察看中藥材的長勢,對公司負責人龐代有在種植中草藥過程中遇到的病害問題給出了細致的指導意見。
每到一處,專家們與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企業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并結合實際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大家的提問一一解答,讓種植戶、養殖戶和經營業主們受益匪淺。
“此次技術服務活動,不僅為梅河口市農業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校地合作搭建了橋梁。”吉林農業大學科技推廣與社會服務中心尹洪多表示,學校將組織更多類似活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王丹 實習生 夏一丹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