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新民大街全景。
“新民1445”雕塑揭幕儀式后游客匯聚到雕塑前合影留念。
游客在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內打卡拍照。
城市打卡新地標“新民1445”雕塑。
花車巡游引來游客駐足拍照。
改造后的吉林大學基礎醫學樓。
靚麗的春城漫游巴士吸引游客上車體驗。
游客在新民大街參觀游覽歷史建筑。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由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而成,外觀宏偉、壯觀。
1445米長街,承載厚重歷史,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年輪,新民大街濃縮了長春近現代歷史各個時代的符號,承載著完整的抗爭史、建設史與發展史。“14”寓意為抗日戰爭十四年,“45”寓意為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長春新民大街歷經四個月精雕細琢,于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煥新重啟:13處高墻拆除,釋放4.5公頃綠地,13座口袋公園鑲嵌街道兩側,這條歷經滄桑的大街,如今以開放之姿擁抱市民。
歷史在轉身處煥發新生。把歷史建筑保護好、利用好,才能賡續歷史文脈。為了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活化利用工程的順利開展,長春日報社、吉林省文旅廳等多家原本在新民大街辦公的企事業單位為歷史建筑“讓路”。如今,由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而成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已成為這條街上熱門打卡點。
城市氣質在融合中重塑。29家特色品牌的入駐,尤其是13家東北首店的落地,更展現出老街擁抱新消費、新潮流的開放姿態。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中軸線”,串聯桂林路商圈和紅旗街商圈,形成“一軸兩翼”文旅生態圈。這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長街,正以開放包容之姿,見證東北振興的文化脈動。
鏡頭掠過偽滿建筑群斑駁的磚石肌理,記者在歷史長街上按下快門,通過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的視覺碰撞,為讀者呈現出發展與記憶的雙重曝光。
文/王奎龍 石雷
本報記者 潘 碩 李姣月 劉奧琪
通訊員 李 洋 劉 斌
實習生 晏丕盛 王凝鈺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