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馬帛宇
當晨光掠過天山腳下的現代化牧場,自動飼喂系統將混合草料精準投入牛舍,電子耳標記錄著每頭牛的進食數據——這幅景象,與70年前新疆草原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當下,新疆畜牧業已從“靠天養畜”轉向“科技興牧”,正大踏步邁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養殖方式迭代變革
上世紀50年代,新疆畜牧業幾乎全賴傳統游牧模式,牧民們趕著牛羊,在牧場間來回轉場,“一根牧鞭、一群牛羊、一座氈房”是最真實的寫照。彼時,牲畜存欄量低、抗災能力弱,夏飽、秋肥、冬瘦、春乏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頑疾。
細毛羊正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春季草場上吃草。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馬帛宇攝
改革開放后,新疆啟動定居興牧工程,牧民陸續告別游牧生活,在水源充足的區域建設定居點。2010年以來,政府投入數百億元資金建設標準化牧場,配套棚圈、飼料加工車間和防疫設施。截至去年底,新疆已發展畜禽規模化養殖場(戶)8.4萬余個,豬牛羊存欄量5369萬頭,主要畜禽肉產量突破200萬噸。
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一座座輕鋼結構牛舍整齊排列,自動溫控系統保持室內恒溫,糞污處理設備將排泄物轉化為有機肥,牛“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農牧民住進高標準安居房,院中配備的暖圈、青貯池、機械化設備等生產設施幫助牛羊安穩越冬,告別了過去的轉場模式。
青河縣近3年持續調整種植業結構,建成4個萬畝連片飼草種植基地,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推行“料為主、草為輔”的牛羊育肥新模式,打破了“牛羊跟著水草走”傳統模式。
從傳統游牧到現代牧業,新疆畜禽養殖方式正加速轉型升級。
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改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模式,近年來,新疆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退牧還草、退耕還草等一系列政策項目,大力推廣苜蓿、飼用高粱等優質飼草以及南疆復播全株青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建成多個萬畝高產優質飼草料基地。
昭蘇縣“天馬浴河”表演現場。圖片由新疆馬業協會提供
在伊犁河谷,紫花苜蓿通過滴灌技術實現畝產鮮草6噸,較傳統種植提升3倍;玉米青貯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飼料轉化率提高20%。如今,新疆飼草料種植面積超1000萬畝,草畜一體化模式讓牲畜冬季也能吃上“營養餐”,抗災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新疆推廣“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養殖場通過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實現污染物零排放;草原實行“輪牧+禁牧”制度,結合衛星遙感監測草場承載力,讓草原生態持續改善。
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曾經寸草不生的荒漠鹽堿地上,科研人員培植出1.95萬畝人工飼草料地,植被覆蓋度達85%以上,牧民買西來甫·艾山庫力興奮地說:“做夢也沒想到,這個地方還能種草,家鄉變美了,牛羊有口福了。”
當搭載實踐十九號衛星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歷經了14天基因誘變的牧草在新疆“安家落戶”,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靳瑰麗高興地說:“它們肩負著豐富草種基因庫、助力選育優良品種的重任。”
胚胎移植、性別控制等技術讓良種擴繁駛入快車道。如今,在新疆畜牧科學院培育基地,一只優質細毛羊通過胚胎移植年繁育后代數可提升10倍;哈薩克羊通過基因組選擇技術,肉質鮮嫩度和生長速度同步提升。目前,新疆良種畜禽覆蓋率達85%以上。
科技賦能下,新疆畜牧業正加速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
數字重構發展模式
在新疆天萊牧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現代化牧場,每頭牛的耳朵上都戴著一枚電子耳標,這枚耳標能實時傳輸體溫、運動量、進食量等數據,一旦發現異常便自動預警。
新疆天萊牧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天然現代化牧場內,牛兒們正在享受飼料。陳如龍 攝
“過去靠經驗判斷牲畜健康,現在靠數據說話。”該公司總畜牧師陳如龍介紹,通過大數據分析,牛群發病率下降40%,飼料成本降低15%。
目前,新疆畜牧獸醫大數據平臺已經覆蓋全區畜禽養殖、防疫檢疫、屠宰的全鏈條畜牧獸醫監管網絡。新疆畜牧科研團隊利用基因芯片技術,構建了細毛羊、肉牛等品種的基因數據庫,通過篩選優質基因位點,使良種培育周期縮短50%。
在塔城地區的肉牛培育基地,科研人員通過基因檢測選出生長快、肉質好的種牛,其后代出欄時間從24個月縮短至15個月,每頭牛經濟效益增加3000元;在和田皮山紅羊種羊場,成年公羊體重達80公斤以上,年提供種公羊超6000只,多胎繁育技術使產羔率由140%提高到190%以上。
全國首創的“鴿芯一號”育種技術將塔里木鴿配套系的選育周期從1年縮短至1個月,生產性能增加了50%。這種“芯片育種”模式,正推動新疆畜牧業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去年,新疆畜牧科學院發布了“新疆草食家畜DNA分子身份證及溯源體系”,為牛、羊、驢、駝等草食家畜換發“二代身份證”。“二代身份證”實現了新疆草食家畜上游品種、個體鑒定和下游初級加工、產品分級方面的標準化和數據化,幫助企業和農戶實現降本增效和優質優價,為新疆“好肉”賣出好價提供數據支撐。
2024年,新疆畜牧業產值1122.04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42.2%,畜牧業發展已形成“養殖—加工—銷售”的完整閉環。
70年光陰流轉,新疆畜牧業從傳統游牧的“單一音符”變成科技養殖的“交響樂”。這首新時代的牧歌,正以科技為譜、以創新為弦,在天山南北奏響更激昂的樂章。
來源:新疆日報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