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大量的歷史文物、珍貴圖片和詳實的文字資料,讓人們深刻了解到那段歷史的殘酷與沉重。
來自四平市的大學生李偉達默默垂首,用手機拍照記錄,“這次參觀讓我深受觸動,那些慘痛的歷史畫面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要銘記歷史,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崩顐ミ_感慨地說。
據了解,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依托遼源礦工墓遺址建設的一所專題陳列館,2005年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被中國僑聯確立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如今,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集公祭性、警示性、展示性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比較完好保存著東北淪陷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文化等豐富內涵的文物233件,其中珍貴文物13件。展出的基本陳列主題為《歷史見證殖民劫難——遼源礦工墓遺存及史實陳列》,由“侵占礦山”“礦工血淚”“礦山風云”等六個部分組成。
“這些景觀不是冰冷的展品,是會‘說話’的歷史證人。”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副書記劉宏穎指著不遠處長跪的蔡九齡鑄鐵像說道,“這座雕像24小時面朝死難礦工墓,目的就是警示后人,任何侵略與壓迫,都將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p>
據劉宏穎介紹,展館年均接待參觀者10萬余人次,至今已接待全國各地參觀者及國外友好人士近700萬人次。其中,還舉辦了圖文詳實的臨時圖片展深入社區、中小學校,向廣大學生和社區居民配發宣傳手冊,使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劉宏穎告訴記者:“除了常設展覽,我們還在清明節、5·18國際博物館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12·13’國家公祭日等特殊節點與遼源市各學校、企事業機關團體等共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組織館內優秀的宣教人員走進校園,以講歷史故事、革命故事的方式,教育和啟發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傳承紅色基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趙蓓蓓 實習生 姜雨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