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社會福利院的大家庭里,有一個從孤兒成長為護理員的女孩,她叫徐文麗。幼年失去雙親的她,在福利院阿姨們的呵護下長大成人。成年后,她選擇回到福利院,成為一名護理員,用日復一日的付出和發自內心的關愛,守護著這個曾經給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家”。
徐文麗的故事始于不幸的童年——幼時被養父母收養,卻在幾歲時因養父母離世再次成為孤兒。幸運的是,吉林市社會福利院的阿姨們將她接回這個特殊的家。在愛的滋養下,她快樂成長。2009年從省孤兒學校畢業后,她放棄了到南方工作的機會,選擇留下。起初在吉林市民政局療養中心工作,2013年9月正式成為吉林市社會福利院的護理員。
在徐文麗看來,護理不僅是伺候人的吃喝拉撒,更是一門需要愛心、科學和懂得服務心理的技術活。她用心對待每一位服務對象,讀懂他們的每一個手勢和表情。身體殘疾的莊叔每逢年節便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情緒低落。徐文麗感同身受,總是特別留意,主動陪他聊天,疏導情緒。“叔,你就把我當成你閨女,有啥不開心的咱爺倆嘮嘮。”知道莊叔愛吃餃子,她常常給他送去。93歲的衣爺爺時而糊涂,一次帶他去銀行做醫保認證時,老人突然發脾氣舉拐杖打她。徐文麗顧不上疼,更擔心衣爺爺走失或摔倒,緊緊跟隨,直到安全返回院里。事后衣爺爺清醒了,愧疚地道歉,她笑著說:“你們都是我的親人、長輩,說幾句、打幾下,沒啥不能接受的。”
徐文麗服務的對象年齡跨度極大,有體弱多病、生活難以自理的高齡孤寡老人,也有智力不健全的孤棄兒童。明明從小右側肢體殘疾,但性格開朗。然而,去省孤兒學校后癲癇頻發,2014年初中畢業后不得不回到福利院。身體的殘疾和疾病的打擊,讓明明陷入深深的沮喪,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徐文麗心疼不已,不斷開導他,還讓明明跟在自己身邊,看著自己照顧那些病情更嚴重的老人,看著老人們臉上依然掛著的笑容。慢慢地,明明學會了去照顧更困難的伙伴,在分享愛的過程中找回了開朗的自己。
然而明明命運多舛,2022年4月末,明明右腿突發下肢動脈血栓,病情急速惡化,為保命不得不截肢。手術后的明明身心俱創,封閉自己。徐文麗強忍淚水鼓勵他:“弟,沒事,姐在呢,還有那么多關心你的叔叔阿姨……”在她的陪伴和護理團隊的照料下,明明逐漸康復。當他開始佩戴假肢進行康復訓練時,徐文麗每天陪伴。當明明終于能脫離助行器緩慢獨立行走的那一刻,姐弟倆喜極而泣,緊緊相擁。
2020年,徐文麗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同年被調到老人部女班。初為人母,她更深刻體會到擔當與責任的意義。她深知要干好這項事業僅憑滿腔熱情不夠,工作之余刻苦鉆研養老護理知識,自考廣播電視大學大專學歷,參加養老護理初、中級培訓,取得全省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業證書和公共營養師三級證書。如今,她已從護理“小白”成長為“大師姐”,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將人文關懷的理念傳遞給新同事。
從福利院走出的徐文麗,用最美麗的“反哺”,在生養她的熱土上書寫著愛的故事。她曾獲得吉林市第四屆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獲評2025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近日入圍2025年第三批“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建議人選。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吳茗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