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遼源,空氣中帶著些許涼意。近日,記者走進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建筑墻體斑駁,歲月刻痕清晰。展出的泛黃史料與銹跡戰俘遺物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80年前的往事。
作為二戰期間日軍設立的104所戰俘營之一,這里曾被稱為“奉天俘虜收容所第二分所”。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在這里關押過美國、英國、荷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共計34名戰俘,包括5名中將、4名少將、7名地方長官和18名勤務兵。展館內,一份泛黃的戰俘名單靜靜陳列,名單上的名字對應著當年被強制勞動、遭受非人待遇的過往。
今年69歲的退休老黨員付亞斌說:“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感到很沉重,這些歷史印記讓如今的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戰爭的殘酷。這也警示我們,以史為鑒,珍惜當下。”
講解員指著一組復原場景介紹道:“日軍為隱瞞罪行,在投降前銷毀了大量罪證,導致這段歷史塵封60余年。”透過留存的營房地基、看守崗樓遺跡,仍能窺見戰俘們被嚴密監視的生活狀態。展柜中,溫萊特將軍用過的毛毯、二戰英軍水壺,靜靜“躺著”,400余件文物印證著日軍對待戰俘的殘忍手段。
從戰俘營舊址前往遼源礦工紀念館,這里氛圍更為凝重。這片20萬平方米的區域,以“方家墳”“萬人坑”之名,刻下了日本侵華“以人換煤”的罪惡。
墓地遺址區,八處尸骨展館里,保存著197具死難礦工遺骨。有的腿骨斷裂,有的頭骨留有深深刀痕,有的被鐵絲捆綁著。西坡“煉人爐”遺址,一尺多厚骨灰焦土,經過半世紀風雨仍在。除了遺骨展館與“煉人爐”遺址,礦工紀念館內陳列著日軍掠奪的鐵證,其中一級文物東城采炭所銘文大鐘格外醒目,鐘身鐫刻的日偽職員名錄,正是日本殖民者推行“以華治華”、進行瘋狂經濟掠奪的直接實證;而警示碑林上鐫刻的內容,字字句句都在提醒著后輩們不忘歷史。周圍山坡上,3000多座礦工墳塋連綿,控訴1931年至1945年間日軍掠奪1548.96萬噸煤炭時實施的“人肉開采”暴行。
陳列館內,講解員指著牛世清的工票:“這上面記錄著他最后30天的勞動歷程,他一天都未曾休息過,不僅不賺錢,還因為被扣除了一系列費用,欠了方家大柜4.25元。這足以證明,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封建把頭的雙重壓迫下,中國礦工遭受著極其殘酷的剝削與蹂躪,牛世清工票所記載的悲慘遭遇,正是當時千千萬萬礦工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
據了解,遼源礦工紀念館擁有館藏文物233件,從日式絞車等掠奪工具,到勞工證等奴役憑證,再到《西安礦業十年史》日文檔案,這些文物都在揭露著日軍對中國資源的瘋狂掠奪與對勞工的殘酷剝削。
如今,兩處遺址已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戰俘營展覽館借場景、文物,展現反法西斯戰爭個體命運,呼吁大家珍視和平人權;礦工紀念館通過“萬人坑”從人道視角展現了侵略戰爭對民眾的摧殘。
截至目前,遼源礦工紀念館先后接待參觀者700余萬人次,戰俘營舊址展覽館也成為了解二戰東方戰場的重要窗口。“這些遺址是活的歷史教材。”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副書記劉宏穎說,守護好遺產,能讓后人觸摸歷史、銘記教訓,緬懷先輩,堅定守護和平的信念。
夕陽西下,戰俘營舊址崗樓與礦工墓紀念碑遙遙相望,提醒著每一位過客:銘記過去,方能走向未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趙蓓蓓 龐智源 姜雨佳
責編: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