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東光鎮長榮村入口處,童長榮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蒼松翠柏掩映間,“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在紀念碑旁邊的童長榮紀念館中,泛黃的歷史照片、珍貴的革命文物、生動的場景復原,將這位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全方位呈現出來。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歲月,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革命先烈的赤誠與擔當。
九一八事變后,童長榮被黨組織調到東滿地區擔任特委書記,領導中共東滿特委創建抗日游擊根據地,帶領東滿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1932年冬至1933年春,童長榮和東滿特委的其他負責人領導游擊區廣大軍民,與日軍周旋于深山密林之中,作戰60多次,殲敵數百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1934年3月21日,童長榮在廟溝村(今長榮村)大北溝與拉網搜山的日本侵略軍遭遇。突圍過程中,年僅27歲的童長榮壯烈犧牲。
“在這片山林深處,距離這里約1公里處,就是童長榮烈士犧牲的地方。”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講解員趙亮亮指向陵園南側連綿的群山說:“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童長榮烈士的精神火種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汪清縣各個學校積極開展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長血脈。例如,童長榮紅軍小學通過組織紅色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參觀烈士陵園等活動,讓童長榮的英雄事跡代代相傳。
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汪清縣重點培育黑木耳、桑黃、人參等特色農業產業,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
走進天橋嶺鎮桃源小木耳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智能無人生產車間,數字化管理系統精準控制著菌包生產的每個環節。企業通過引入木耳菌包全自動化全套生產線、建立菌包數據庫等方式,實現黑木耳菌包從上料、拌料、接菌、裝袋、成筐、運送、滅菌、培養、擺袋全流程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產。2022年,吉林省首例“盒馬村”模式被引進汪清,盒馬(中國)有限公司與該產業園展開深度合作,不僅讓汪清黑木耳議價能力倍增,更讓其成功打入高端市場。目前,汪清縣黑木耳年栽培總量基本穩定在6.5億袋,產量達3.5萬噸,實現產值34億元,持續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與此同時,桑黃產業和人參產業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2024年,全縣桑黃栽培量達到175萬袋,實現產值2356萬元。全縣園參留存面積367公頃,林下參種植面積1798.6公頃。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人參產值超1億元。這些特色產業不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更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記者采訪結束時,秋日的細雨蒙蒙,浸潤著這片英雄的土地。童長榮烈士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持續煥發著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從孩子們接受紅色教育時的堅定眼神,到現代化農業園區的智能生產線,紅色基因在這片熱土上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王藝博 實習生 孫小媛
責編: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