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位于鎮賚縣建平鄉三分場的省農科院示范田,道路一側禾苗翠綠,水流潺潺。行走于試驗條件各不相同的地塊之間,微風輕拂,稻秧紛紛“點頭致意”。
土壤高pH值、高鹽分,嚴重影響作物生長,曾是這片土地的真實寫照。如何將鹽堿地轉化為糧食增產的“新糧倉”,成為數代吉林農科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如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與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攻關下,碳酸飲料中常見成分“檸檬酸”的副產品——檸檬酸石膏和檸檬酸降堿劑,正被利用起來,成為破解這一生態難題的科技“良方”。
“鹽堿地土壤中,過量的鈉離子是導致土壤鹽堿化的關鍵因素之一。”省農科院水稻所副研究員馬巍站在田埂上介紹,檸檬酸石膏富含鈣離子,施入土壤后,鈣離子會有效置換出導致土壤板結的鈉離子。“簡單來說,鈣離子可以將原本占據土壤孔隙,使土壤板結的鈉離子‘擠’出來。”
隨著鈉離子被置換出來,土壤中的鹽分含量開始降低。同時,在檸檬酸降堿劑的作用下,土壤的pH值有效降低,平均可下降1個單位。通過這種方式,為作物創造了一個更適宜生長的土壤環境,實現了鹽堿雙降的良好效果,讓其逐漸恢復生機。
“單靠檸檬酸石膏和檸檬酸降堿劑還不夠,必須構建一套涵蓋耐鹽堿品種選育、耕層培育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綜合改良體系。”馬巍說。
水田改良通過逐年加深耕層,從第一年的10厘米逐年加深,通過3至5年將耕層深度增加至20厘米。科學破解了鹽堿地耕層淺,一次性深耕表層鹽堿又大幅增加的難題。馬巍解釋說:“這種耕作方式還能有效打破土壤的毛細孔現象,阻止地下鹽分上升至土壤耕層,從而大幅降低表層土壤的鹽分含量。”
生物菌肥的使用也十分關鍵。針對不同的作物,省農科院研發檸檬酸降堿劑產品1個、生物有機肥產品3個,進行土壤改良與培肥。
在品種篩選上,充分考慮本地氣候特點,篩選耐鹽堿玉米、水稻、大豆種質資源53個,這些品種在鹽堿環境中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提高了作物的成活率和產量。
“以耐鹽堿明星水稻品種‘吉粳129’為核心,我們成功構建了基于檸檬酸石膏、檸檬酸降堿劑和生物有機肥的重度蘇打鹽堿土全程綠色種稻改良技術體系。”馬巍指向眼前的稻田,“這標志著鹽堿地治理正從單一措施向系統治理、從短期效益向長期可持續發展轉變。”
在鎮賚縣建平鄉三分場,短短兩年間,曾經“車輪一滾,白堿進嘴”的景象,已悄然被郁郁蔥蔥的稻田取代。今年,鎮賚縣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改善水田)一期項目已覆蓋1.5萬畝,首年改良畝產達548.6公斤,創造了吉林省西部重度鹽堿水田規模化改良首年產量突破千斤的新紀錄。
“治理帶來的效益遠不止于產量提升。”望著稻田上空掠過的水鳥,馬巍深有感觸。以鎮賚縣為例,歷史上“十年九旱”,隨著鹽堿地治理后水田面積擴大,大量蒸發的水汽增加了大氣濕度,為降雨創造了有利條件,區域小氣候正悄然改善,形成“以水壓鹽”的良性生態循環。
看著萬頃良田稻浪翻涌,省農科院“以稻治堿”之路,正一步步將鹽堿地變為豐收的沃土。今年,馬巍所在的水稻所水稻栽培團隊已在鎮賚縣的四方坨子、大屯、嘎什根及建平等地陸續開展多點驗證種植,為后續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的大面積推廣奠定堅實基礎。當這片“不毛之地”崛起為“塞外糧倉”,水稻栽培團隊也將不斷依托科技創新,為蘇打鹽堿地農業的高效利用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鄭玉鑫
責編: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