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一路沖破8億元,不僅刷新中國影史二維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更和同期口碑爆棚的《羅小黑戰記2》一起,讓一個現象愈發清晰:動畫電影早已成了成年觀眾的“精神剛需”。
如今走進影院,總能看到不少全神貫注的成年面孔——從《哪吒》系列狂攬159億票房,到《深?!废破鹦睦斫】涤懻?;從《心靈奇旅》撫慰迷茫的心,到宮崎駿的經典作品反復被重溫,動畫早就撕掉了“只給孩子看”的標簽。
這些用想象搭建的世界,為何對成年人有如此強的吸引力?
答案就藏在文化根脈的共鳴里,藏在情感投射的治愈中,也藏在圈層社交的歸屬感內。
根脈共鳴:
中式美學的“精神還鄉”
當《長安三萬里》的盛唐畫卷在銀幕上徐徐展開,當《霧山五行》的水墨筆觸揮灑出五行斗法的壯闊,當《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開啟了國漫從低幼化向全年齡段轉型的新紀元——國漫正用獨特的“新國風”美學,喚醒我們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這些作品從不說教,總以輕盈的姿態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深?!酚昧W铀珮嫿ǔ龉妍悏艟?,細看卻是東方哲學“莊周夢蝶”的視覺化表達;《非人哉》把《山海經》里的神獸變成都市上班族,在輕松解構中讓古老神話有了新的生命力。
這種扎根本土的敘事,像給國人開了文化認同的“快捷通道”——那些山水意境、詩詞韻律、俠義精神,早已是刻在骨子里的密碼,根本不用刻意解讀。
再看國外的佳作,《心靈奇旅》探討存在主義,《頭腦特工隊》拆解情緒本質,這些哲思雖有普世價值,卻總顯得有些抽象;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里藏著日本神道教元素,但環保與成長的主題更能被全球觀眾理解。
國漫勝在那份文化親近感,像“還鄉”時的溫暖慰藉;國外動漫則強在議題的普適性,像幫我們“遠眺”的望遠鏡,各有各的妙處。
圈層重塑:
動漫社交的“身份勛章”
二次元文化早就跳出了亞文化的小圈子,成了Z世代社交的“新貨幣”。
漫展上精心裝扮的Coser,咖啡館里交換盲盒的同好,社交媒體上為《羅小黑戰記》系列細節較真的“列文虎克”們——動漫就這樣搭起了年輕人的興趣共同體。
《怪物電力公司》的毛怪玩偶成了工位上的治愈神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了朋友圈的高頻金句。
這種參與感滿滿的文化消費,讓每個人在群體標簽里找到歸屬感。
國產作品像《時光代理人》,靠彈幕互動拉近距離;海外的迪士尼則憑著龐大的IP宇宙,讓粉絲找到身份認同。
國漫更看重圈層內的共鳴,海外巨頭擅長跨圈層滲透——一個深耕垂直社群,一個構建文化帝國,各有各的路數。
心靈棲居:
成人世界的“理想國”
在房貸、KPI和內卷的夾縫里,動畫片給疲憊的成年人開辟了一片精神凈土。
《浪浪山小妖怪》里小豬妖的職場求生記,讓多少觀眾笑著笑著就濕了眼眶;《深海》中參宿沖破抑郁陰霾的旅程,成了現實情緒的出口。
這種治愈力其實不分國界。
皮克斯的《尋夢環游記》用亡靈世界講透親情,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用魔法對抗戰爭創傷。
但差別也很明顯:國漫更能戳中本土現實的痛點(比如《哪吒》系列里的偏見困境,《深?!防锏募彝搨?,像量身定做的解藥;海外作品多聚焦人類共有的議題,更像廣譜疫苗。
就像《怪物電力公司》里,孩子的笑聲能驅動城市能源,這背后藏著的,正是成年人渴望的純粹——努力就有回報,善意終有回響。
這種理想主義的邏輯,在現實世界里太稀缺,也太珍貴了。
東西互鑒:
融合中的新圖景
動畫藝術從來沒有邊界。
迪士尼在《青春變形記》里細膩刻畫華裔家庭文化,追光動畫的《白蛇》系列借鑒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東西方創作理念的碰撞與融合,正悄悄拓寬著動畫的想象空間。
敘事與技術上,國漫其實能從國外作品里學到不少:
比如《心靈奇旅》把抽象哲學變成具象冒險的智慧,或許能幫國漫避開《大魚海棠》那種世界觀與情節脫節的問題;《深?!仿摵蠂H團隊突破粒子水墨渲染技術,也證明了“中國故事+全球制作”這條路行得通。
反過來,海外作品在文化深挖上得向國漫學學,就像迪士尼對《花木蘭》里東方符號的淺層處理,遠不如《長安三萬里》對唐詩精神的沉浸式詮釋,可見符號化敘事走不遠。
情感表達上,新海誠《鈴芽之旅》的治愈感像靜靜流淌的溪水,而《非人哉》憑著充滿煙火氣的日常幽默,自帶中式人情味的親和力。這種扎根特定文化土壤的情感濃度,其實是海外作品可以深耕的方向。
當然,國漫也能學學皮克斯,像《尋夢環游記》那樣把家族記憶升華為人類共有的議題,在保持本土真實的同時,讓情感共鳴輻射得更遠。
小馬說:
成年人鉆進動畫世界,有時就像加班后躲在車里偷閑的中年人——明明知道這方寸之地擋不住KPI的追兵,卻偏要貪戀這片刻的“不成熟”。
笑過“浪浪山”里小豬妖的社畜日常,哭過“深?!崩飬⑺薜墓陋殥暝?,我們其實都在別人的故事里,偷偷打撈自己。
是啊,銀幕里的桃花源散場就會熄燈,生活終歸要回到PPT和房貸的戰場。
可那又怎樣?
成年人的體面,或許就是承認自己需要一塊幼稚的“飛地”:
那里盛放著沒被現實磨掉的赤誠,寄存著還敢為熱血故事心跳加速的傻氣。
真正的自由,從來不是逃離地球表面,而是學著在水泥森林里給自己辟個精神后花園。
當工位上的手辦玩偶對你咧嘴笑,當手機屏保換成動漫里的熱血時刻——
心里那間永不關門的“私人放映廳”,才是對抗浮躁塵世最安靜的武器。
你看,所謂長大,不過是把童年那束追光,悄悄藏進了更深的衣兜里罷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馬璐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