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染的長春,總在此時被一層溫潤的光影包裹。從1992年第一屆文化廣場上的人聲鼎沸到2025年第二十屆盛會即將在金色大廳啟幕,33載歲月流轉,20屆光影輪回,中國長春電影節如同一條奔流的河,載著中國電影的夢想與求索,在這片黑土地上刻下深深淺淺的時代印記。
當長影的老膠片與新銀幕在此交匯,這場屬于電影的盛會,早已超越了節慶本身,成為觀察中國電影發展的一扇窗,映照一座城市與一個行業的共同成長。
三十三年逐光路:從初心萌發到風華自成
1992年,當“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這座因電影而聞名的城市,便以一份樸素的初心,為中國電影搭建起一個交流的平臺。彼時的中國電影,正處在探索與轉型的關鍵期,長春電影節的誕生,恰如一縷清風,讓創作的火花在此碰撞,讓觀眾與銀幕的距離在此拉近。
33年過去,20屆迭代,作為與中國電影同頻共振的國家級電影節,這場盛會也成為“金鹿獎”照亮創作方向、展映單元串聯經典與當下、產業論壇凝聚行業共識的重要載體。
它的生命力,在于始終與中國電影的脈搏相連。從早期聚焦現實主義題材的深耕,到如今包容商業類型片、藝術探索片、新媒介作品的多元格局,長春電影節始終以開放的姿態,記錄著中國電影的每一次突破。
那些在“金鹿獎”上收獲肯定的作品,那些在展映單元引發熱議的影片,那些在產業論壇上達成的共識,如同一個個坐標,標注著中國電影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軌跡。
更難得的是,它從未脫離“人民”二字——從城市影院的密集放映到農村放映點的星火燎原,從面向專業人士的研討到對普通觀眾的公益開放,33年來,它始終是一場屬于所有人的電影盛宴,讓光影的溫暖滲透到生活的肌理。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盛會,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行業本身。
它是連接東北地域文化與中國電影精神的紐帶,是展示中國電影發展成果的窗口,更是凝聚創作力量、孵化新生力量的搖籃。
20屆走來,它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從小到大,見證了創作隊伍的代際傳承,也見證了電影技術的日新月異,而這份“見證”本身,已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八秩長影鑄根基:從搖籃守望到薪火相傳
在長春紅旗街的紅磚墻下,長影舊址博物館里的老攝影機仍在“訴說”著過往。
1945年誕生的長影,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80年來始終是長春電影節最深厚的底氣。這份底氣,藏在那些刻入民族記憶的經典里:《白毛女》里喜兒的紅頭繩,系著舊社會的苦難與新社會的希望;《上甘嶺》的坑道里,“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唱出戰火中的家國情懷;《英雄兒女》里“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吶喊,至今仍震撼人心。1000余部故事片、2000余部譯制片,2000余名輸送到全國的專業人才,長影用80年的堅守,為中國電影筑起了一道精神豐碑。
新時代的長影,正以“守正創新”續寫傳奇。老廠房里,全息投影讓革命先烈的故事有了新的講述方式;數字技術讓老膠片里的經典場景重煥光彩;與高校共建電影學院、啟動“創作扶持計劃”,讓年輕一代的電影夢想有了扎根的土壤。
它不再是停留在歷史中的“搖籃”,而是成為孕育新力量的“引擎”——既有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也有對新技術、新表達的探索,這種“老與新”的碰撞,恰是長春電影節最獨特的精神內核。
光影織就文旅魂:從銀幕內外到城景相融
長春的獨特之處,在于電影早已不是銀幕里的故事,而是融入城市血脈的氣質。
當長春電影節的大幕每一次拉開,整座城市便成了一座露天的電影博物館——街道上的海報長廊,是流動的電影史;公園里的光影裝置,是觸手可及的夢境;尋常巷陌里的電影主題小店,是生活與藝術的自然交融……
電影,早已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文化標識。
這種融合,讓“電影+文旅”成為吉林文旅最動人的篇章。
不必細數具體的項目與數據,只需漫步長春街頭,便能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氛圍:老建筑里藏著光影的往事,新地標里生長著光影的未來;本地人會因一句“這是《人世間》里的街道”而會心一笑,外地人會因“長影舊址”的門牌而放慢腳步。
電影節如同一個支點,撬動了城市文旅的升級——它讓歷史有了溫度,讓風景有了故事,讓每一次行走都成為與光影的偶遇。
這種融合,不是刻意的“綁定”,而是文化基因自然生長的結果,是長春作為“電影之都”最生動的寫照。
以光影為筆,書未來之章。
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啟幕,是對33年逐光之路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深情展望。
當老長影的膠片與新銀幕的光影在此相擁,當電影節的聚光燈與城市的萬家燈火交相輝映,我們看到的,是一份跨越時空的堅守:對電影藝術的敬畏,對人民需求的回應,對城市精神的塑造。
正如光影不會因歲月而褪色,長春與電影的故事,也必將在新的征程上續寫精彩。
這一次,讓我們期待金鹿再鳴,見證更多光影傳奇在此誕生——因為這里是長春,是始終與電影同行的地方。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馬璐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