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狀的道路從圓形廣場向外延伸,如同展開的扇面;四通八達的干線與放射道路相互銜接,將城市各個區域串聯;以不同色彩標注的功能區塊,讓居住、商業、工業等分區一目了然……
這是一份承載著特殊歷史背景的城市規劃圖——《“新京”都市計劃用途地域分配并二事業第一次施行區域圖(1932)》。這份規劃圖所記錄的,正是當年日軍侵占長春后,對這座城市的殖民規劃構想。圖中的每一條線條、每一處標注,都暴露著日軍對中國領土的覬覦之心與掠奪意圖。
在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的二樓展廳內,這張規劃圖前始終圍著一圈駐足的參觀者。有人俯身凝視,手指輕輕劃過“新京”的標注;有人舉起手機拍照,想要留存這份鐫刻著苦難的歷史證據。人們的目光在線條與文字間流連,仿佛正與那段沉重的歲月進行著無聲對話。
與尋常展覽不同,此次吉林省近現代史展更像一位專業的歷史“解碼人”。它不僅將這份規劃圖與老照片等并置陳列,更融入了多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跳出“旁觀者”的身份,成為歷史的“親歷者”。
“‘九一八’事變后,在漢奸熙洽的配合下,日軍長驅直入,侵占長春及省城吉林……”吉林省博物院講解科講解員崔玉卓站在規劃圖旁,用沉穩的聲音為參觀者還原那段黑暗歷史。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次年3月,日本扶植清遜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國。長春被定為偽滿洲國“首都”,改稱“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為何偏偏選擇長春?崔玉卓的講解揭開了日軍背后的精心算計:“當時長春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便于日本對東北的經濟掠奪和農業移民;從地理位置看,長春位于東北中心,戰略地位重要,交通便利,鐵路運輸網四通八達,利于日本掌控整個東北。”
政治環境上,長春相對“空白”,與沈陽、哈爾濱相比,長春的奉軍勢力較弱,蘇聯的政治影響較小,更利于日本建立統治秩序。
此外,這里優越的地質條件也是日本看重的一點。長春極少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是日本人心中理想的“安全”土地。
這一點,也得到了學者的印證。
“日本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一位日本學者在描述日本人生存環境時,曾寫道:‘中國有句俗語叫“穩如泰山”,可日本卻連腳下的土地都不穩定。’”對于崔玉卓的介紹,吉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劉信君深以為然。
本次展覽并未止步于還原歷史,更通過對規劃圖的深度解讀,引導參觀者思考歷史背后的意義。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從苦難中汲取守護和平的力量。”展柜前,一位中年參觀者駐足良久后輕聲說道。這份規劃圖,既是這段歷史最鮮活的注腳,更如同一面鏡子,讓每一位參觀者在回望歷史中,讀懂和平的珍貴。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趙夢卓 邱國強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