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期的放松狀態切換至緊張的學習節奏,對許多孩子而言是一場嚴峻的身心挑戰。“開學綜合征”所反映的,正是學生在適應過程中面臨的多重壓力。與其待問題顯現后再采取補救措施,不如及早行動,通過科學、有效的預先干預,協助孩子實現平穩過渡,從而更加從容、自信地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問:秋季開學季,學生情緒為何易坐“過山車”?
相比春季,秋季開學環境更復雜:學生需應對更高難度的課程,重建社交圈,或面對好友分班、老師更換等變化。此外,秋季日照縮短、天氣轉涼,這會影響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平衡,成為學生情緒波動的生理誘因。
答:如同松弛的橡皮筋驟然拉緊易失去彈性,學生在開學前應采取漸進式生物鐘重置法,逐漸調整作息和情緒。
01 作息重置
爭取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半小時;早餐增加蛋白質攝入量,晚餐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睡前1小時,建議用暖光閱讀替代電子屏幕,逐步將生物鐘撥回上學模式。
02 社交預演
可以給好朋友打個電話聊聊新學期計劃,通過班級群提前認識新同學、新老師,或在家長陪同下參觀新學校等。這些低壓力的互動就像給社交齒輪提前潤滑,能大大減少對陌生情境的恐懼。
03 增加光照
爭取每天早晨出門曬至少10分鐘太陽。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以促進血清素合成,讓人更易保持積極心態。
開學前后短暫的情緒波動屬正常現象,但若孩子出現持續一周以上的失眠、食欲減退、拒絕交流等情況,則需警惕,務必及時帶其尋求專業幫助。
問:假期作息不規律,為什么青少年調整作息更費勁?
答: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大腦的晝夜節律調控中樞尚未成熟,對光線等外界信號更敏感。青春期后,褪黑素分泌會自然延遲2~3小時,導致其本能地晚睡晚起。假期形成的晚睡習慣會強化這一節律,加之負責自控的前額葉皮層約25歲才發育成熟,這使得他們更易屈服于即時享樂,難以主動調整。
調節生物鐘需循序漸進。
第一,每天逐漸提前入睡和起床時間,即使前一晚睡得晚,也要按時起床,并保持三餐規律與戶外活動。
第二,減少外界干擾,如睡前1小時遠離電子屏幕,不攝入咖啡因。若躺下1小時仍無睡意,可起身在昏暗處放松,待有困意再回到床上。
第三,家長應避免強壓,以防引發孩子逆反心理,可保留其睡前放松活動,并以適當獎勵鼓勵進步。
問:手機玩得停不下來,為何讓開學焦慮“火上澆油”?
答:從神經心理學角度看,短視頻的即時反饋機制會持續刺激大腦獎賞回路,導致多巴胺分泌。這種高頻刺激會使青少年對低刺激的學習活動產生排斥,如同重口味飲食后難以接受清淡食物。同時,快節奏的內容切換會“碎片化”專注力,使其難以適應課堂的長時間學習。此外,假期沉迷手機不僅導致作業積壓、放大開學焦慮,還可能因看到他人充實假期而引發自責,且深夜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加劇生物鐘紊亂。
想幫孩子放下手機?試試這幾個有效的方法。
第一,建議采用“漸進式脫敏”的調整方式。可以設置“手機使用階梯時間表”,比如第一天允許刷短視頻2小時,之后每天都減少15分鐘,同時尋找其他能夠給孩子帶來類似愉悅感的替代活動,如社交、運動、閱讀或聽音樂等。
第二,物理隔離。需要學習時將手機置于視線之外甚至其他房間,規定孩子在學習時間內無法拿到手機。
第三,改善家庭互動模式。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手機是因為現實中缺乏情感聯結。建議家長每天留出“無屏幕時間”,和孩子一起做飯、散步或玩桌游等。當親子關系變得充實,手機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
問:一到開學就喊肚子痛,真是在孩子“裝病”嗎?
答:軀體化是指心理壓力無法恰當排解時,轉化為身體不適的現象。青少年因心理和語言表達能力尚不成熟,常以身體為情緒“出口”。壓力可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發腹痛,或使肌肉緊張導致頭痛。這其實是孩子“需要暫停和幫助”的求助信號。
家長需關注孩子情緒,耐心傾聽。開學前,當孩子出現腹痛等癥狀時,切勿認為是“裝病”,應帶其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若確診為軀體化障礙,則需聽從醫生的專業評估與建議,盡早干預。
來源:健康中國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