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洪流奔涌向前,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需要向歷史尋經驗,向歷史求規律,向歷史探未來。恩格斯曾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習近平總書記把歷史視為最好的教科書。觀照現實、推動工作,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重溫革命歷史,感悟思想偉力,把學黨史悟思想實際成效體現到辦實事開新局上。思政課教學要以黨的歷史這部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為重要引擎,把歷史和現實貫通起來,用改進課堂場景和課程方式等務實舉措、鮮活實踐不斷開創鑄魂育人新局面,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使教學成果在實踐中升華、轉化,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講好百年黨史中的鮮活故事。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思政課要用好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這部歷史巨著,改進教學模式,注重把情境教學與情操陶冶相結合,用詳實、真切、全面的史料表達出科學的歷史邏輯和充盈的歷史敘事,有效梳理史實,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知識體系。應從三方面強化感染力:首先,挖掘好百年黨史中跌宕起伏、經天緯地的歷程故事,催人奮進、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信仰彌堅、矢志不渝的精神故事。通過系統梳理和深度闡釋,找到與思政課教材的嫁接點、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與學生成長的共識點。其次,采用聲光影像等多種技術手段創新敘事方式。在浸潤式的“黨史現場”中,幫助青年學子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感知中國共產黨的苦難與輝煌,在接地氣、青春化的講述中,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帶來情感共鳴。最后,利用地方黨史資源,打造“行走的課堂”。組織學生走訪紅色遺址、革命圣地、英雄故里以及烈士陵園等,切實開展好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深處,樹立起寬廣深邃的大歷史觀,在黨史故事中認識歷史規律,把握歷史大勢,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深挖百年黨史中的精神礦脈。歷史,鐫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思政課教學必須挖掘百年黨史“精神富礦”,科學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揭示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精神密碼”。需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讓青年學子深刻理解,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增強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首先,結合教材、學生、地域等因素,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有整體性認識,分析好講解好引發學生價值認同的精神品質。繼而,從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中為學生找尋理論源泉和精神支柱,以黨史的精神資源來提升思政課教學引領力。積極引導學生以學求實,了解中國革命的規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以思明理,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認清歷史方位,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強化完整連貫的歷史思維與理論思維,領悟蘊涵于恢弘黨史中的基本原理、科學道理以及偉大真理、偉大精神,達到史實上的博聞強識、脈絡上的清晰明了和思維上的科學躍升,樹立唯物史觀,確立精神坐標。
汲取百年黨史中的實踐力量。馬克思主義區別以往舊哲學在于,它既看到了“解釋世界”的重要性,更認識到“改變世界”的必然性。創業維艱,奮斗以成,思政課要在教學中把革命精神發揚好、把建設熱情傳承好、把改革智慧傳遞好、把奮斗精神培育好,突出實踐指向,引導學生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聯系,自覺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知行合一。一方面,以黨史之光普照學生成長成才之路,善于用理論照鑒實踐、用歷史關照現實。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直面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歷史,唯有聯系實際、深研問題、結合專業、求真務實,才能更好地在歷史新篇章中書寫青春華彩。每一代人都是在既有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創造歷史的,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規律和經驗啟示中獲取強大動力之源,熱愛實踐、投身實踐,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另一方面,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讓學生心懷“國之大者”,堅守人民情懷。黨史的字里行間,深刻回答著“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天地之大,黎元為本,要引導學生永遠牢記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矢志拼搏奮斗。積極創造條件,匯聚資源、搭建平臺、暢通渠道,組織和帶領學生把青春志向落實在具體行動中,用好所學專業,廣泛參與志愿服務、社會調研、公共事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從校內到校外,從在校到就業,都能夠腳踏實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