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內容。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鄉村振興局為加快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組織開展“十四五”期間首次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工作,將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強化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良好氛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求我們建立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并軌。這項工作涵蓋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及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改善鄉村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保障農村養老服務、改善農村托幼服務、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探索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等多個大大小小的領域。各地各部門一直在進行有益探索和創新實踐,有的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有的強調資源要素整合,有的注重數據信息共享,不論是打通村民辦事“最后一公里”、讓農村文化“活”起來、破解農村垃圾治理難題,還是加強鄉鎮公共服務功能、促進農村公共服務提標擴面、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靈撫慰、繪就農民晚年幸福圖景等,均立足于從農民的身邊事做起,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讓百姓從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受益,使農村公共服務更便利、農民生活更有奔頭。
“十四五”時期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持續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面向基層,樹立農村公共服務優先導向,注重科學設計和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力量,整合相關要素,通過培育社會組織擴大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不斷在完善細節中推動高質量服務供給。如在教育方面,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縣城和中心鎮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完善農村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在農民就業創業方面,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在文體方面,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農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扶持鄉村農味農趣運動項目,積極培育農村體育組織,大力發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健康方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加強城鄉醫院對口幫扶,建立遠程醫療、創新協同、巡回醫療等穩定機制,帶動鄉村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繼續在創新中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升可及性。進一步細化界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范圍,創新公共服務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因地制宜構建好以政府為主體、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供給模式。健全反映農民需求的渠道和機制,打造農村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實事求是,把群眾最急需的“服務清單”列出來,執行下去,加強有效供給和精準供給。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強化資金保障,從實際出發改善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在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統籌運作。著力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多元資金籌措機制,促進城鄉金融資源均衡配置。
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瞄準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培育公共服務人才。提升鄉村教師隊伍、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隊伍、鄉村規劃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加強對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其對農村公共服務的認知水平和工作水平。確保公共服務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展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把實事辦到農民群眾心坎上。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