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好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魅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外語教育承擔著增進跨文化理解的使命和責任,發揮語言學科優勢,將中國文化不斷融入其中,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必然要求,對于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培養能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時代新人,是當代外語教育努力的方向。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需要培養更多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跨語言交流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新時代新形勢下,包括英語教學在內的外語教學必須聚焦于此,強化體系建設,豐富內涵、內容,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的導入,在把國外先進文化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把中國文化介紹出去。為此,教學中要融入中國文化,將外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樹立全面的中西方文化觀,重視提高學生用外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雙向跨文化交流推廣傳播能力的人才,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在外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需要系統優化教材,有計劃、有目標、有層次地將中國文化資源注入其中。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目的語國家文化信息較多、本國文化元素不夠的問題。因此,在教材改革中,需要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當代中國文化元素,以豐富教材內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教材中加入這些元素,積極展現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成就,以及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作為全球發展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已經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外語教材應順勢而為,不斷補充新時代的文化元素,增加“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航天發展、抗擊疫情等方面的內容,多元展現新時代中國發展成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學好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將中國文化融入外語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融入。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更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加以提煉展示,在中西方語言文化比較中有國際視野,體現當代價值。以英語教學為例,采用對比呈現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及相通之處。如可將伊索寓言中《老鼠與獅子》與中國成語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較閱讀,可將西方的經典著作《羅密歐與朱麗葉》與中國傳統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比較閱讀,可將華佗發明“麻沸散”與西方使用“麻醉劑”比較閱讀等。通過比較,學生能夠透過故事,直觀地感受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世界文化交流有深刻理解,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感受世界多元文化,擴展國際視野,進而形成獨立的思辨能力。
將中國文化融入外語教學,應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外語教學中,師生都須在適當的語言情境中,緊扣單元學習目標,整體設計、科學開展語言學習活動。課程設計者要對目的語指向的外語文化素材加以協調、平衡,最終形成一種統一的設計整合,教學過程中要進行雙向的文化輸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多視角、多向度地進行文化接受與思考,形成全面、客觀的文化價值觀。如在英語教學中,學習與“時間”有關的知識時,可通過展示中國古今計時工具,應情應景地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習有關“家人”的內容時,可結合中秋節“團圓”主題,在課堂上過一個“中秋節”。此外,還可以通過翻轉課堂、課外實踐、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