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立足自身特色,引領教職員工和青年學生學習黨的歷史,創新教學方式,讓有時間跨度、歷史厚度和現實深度的黨史成為提升教學質效的重要引擎,堅持學以致用,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全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緊扣主題主線,幫助學生理清黨史的發展脈絡。人間正道是滄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一百年來,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高校要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科學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時既要注意有所側重,又要注意多向銜接,通過幫助學生梳理黨史發展脈絡,讓其充分認識到,我們黨的百年是苦難中鑄就輝煌、挫折后毅然奮起、探索中收獲成功、轉折中開創新局、奮斗后贏得未來的百年,無數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及各行各業的建設者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前赴后繼、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砥礪前行。“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黨史如明燈,照亮前行之路;黨史如清泉,洗滌心靈之塵;黨史如號角,激發奮進之力。要在清晰的歷史脈絡中引導學生明大理,知大勢,學史以明智,鑒往而知來,把個人的青春、個體的成長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習百年黨史,引導學生感悟人民至上的深邃意蘊。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科書、營養劑與清醒劑,我們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歷史在人民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又造就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新的歷史輝煌。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回首百年,一種更深沉的情感態度隨著歷史的積淀,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底色。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超越了唯心史觀的局限,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黨的百年歷程雄辯地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教育者先受教育,廣大教師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思想營養、理論營養,把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的壯闊歷程學深學透,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提升教育教學和育人水平的強大動力,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講實講好。黨史學科及相關專業的教師要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基礎,推動黨史研究不斷深化不斷出成果并把黨史研究成果落實到育人實踐中去,讓大學生不斷拓寬歷史視野,學會歷史地看問題,堅定人民立場,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從黨史中汲取奮進的強大動力,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永遠為人民利益而奮斗。
結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拓寬學生學習實踐的眼界格局。高素質的人才,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大局觀念的人才。在一百年的奮斗中,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推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必須立足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引導廣大師生以史為鏡、以史明志,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要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當今世界格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引導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生產力發展、知識更迭、創新創業等角度強化學習、強化實踐、強化創新。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高校要以更廣闊視野和更長遠眼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事業積蓄青春力量,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