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廣袤黑土地,綠油油的成片玉米田,這是7月盛夏的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農田中隨處可見的景象。通過讓秸稈還田,減少土地裸露等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措施,農安縣趟出了一條“用養結合”的路子,讓原先肥力下降、土層變薄的黑土地轉變成如今的沃野良田。
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長春市所轄區域內耕地面積2642萬畝,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95.87%。加強黑土地保護,穩定和提升黑土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對保障長春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農安縣陳家店村的玉米地(新華網 井溢 攝)
7月23日,記者隨“保衛黑土地筑牢大糧倉”采訪團來到農安縣陳家店村。只見田地中大豆長勢旺盛繁茂,玉米也愈加茁壯翠綠。該縣合隆鎮陳家店村黨委書記付升學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全村開始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配合實施秸桿翻壓還田、堆漚還田、增施有機肥、玉米大豆輪作、測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護技術,不斷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地產出能力。
事實上,近年來長春不斷加大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支持力度。2015年-2017年,農安縣與榆樹市、公主嶺市率先進行第一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每縣每年實施面積10萬畝,按照同一地塊連續實施3年的原則,累計實施面積90萬畝(實際保護利用面積30萬畝),每縣三年7500萬元,總投資2.25億元。如今,長春市又繼續加大保護性耕作推廣力度,督促各縣(市)區深入探索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機械水平和氣候特點的秸稈還田技術模式,使保護性耕作落到實處。2018年至2020年,推廣面積分別達到384萬畝、401萬畝和750萬畝。2021年計劃完成保護性耕作任務1024萬畝,春季播種期間,全市約有4489個作業服務組織參與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共出動免耕播種機械9100臺,實施玉米免耕播種1057萬畝。
“這種保護性耕作的措施,通俗地說,就是能讓土地得到充分的休養,減少養分流失,實現土地增產、農民增收?!备渡龑W說。
農安縣陳家店村大豆田(新華網 井溢 攝)
要讓黑土地保持可持續性利用,科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近年來,農安縣通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著力破解秸稈焚燒問題,推廣以秸稈覆蓋為主要技術路線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索形成了“摟草歸行、免耕播種、藥劑防治、深松施肥、機械收獲、科學儲運”的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農安模式”,破解了免耕播種和深松作業中拖堆、堵塞和苗期地溫低等難題,有效解決了黑土地長期翻耕、秸稈焚燒導致的土壤退化、侵蝕以及衍生的環境問題,讓黑土地真正“肥”起來、農民兜鼓起來。
據付升學介紹,陳家店村原有農機200臺套,今年又花了500萬左右的資金,置購了一些現代的播種設備,還有一些收割設備,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產能。
為了實現黑土地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近年來,吉林省頒布實施了國內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將每年7月22日設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在全國首創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統,建立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院士工作站,研發生產了全國第一臺牽引式重型免耕播種機,制定了全國第一個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總結形成了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3種區域保護模式,探索建立吉林黑土地保護10大技術模式。
據了解,下一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還將在農安陳家店村推廣示范秸稈飼料化養殖牛羊這一技術體系,并重點推廣秸稈酶化、混貯等創新性技術,來提高秸稈的消化率、利用率,將秸稈的廢棄物轉變為有機肥料,進行過腹還田,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來為土壤保育提供技術支撐。
付升學告訴記者,通過與研究所一起研究黑土地的保護項目、免耕技術以及種養殖一體化項目,最終目的是達到將黑土地的飯碗牢牢捧在百姓手里,將傳統農業逐漸向科學化種植的方向轉變,讓土地更肥,農民更富。
原標題:【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 用養結合 保護性耕作助力糧食增產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