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付3萬元打水井,保障村民在大年三十前吃上干凈水;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自掏腰包20萬元投入木耳等特色產業;幫助聾啞人辦理殘疾證、爭取養老補貼……
在通化縣西江鎮岔信村,有這么一位贏得全體村民好口碑的第一書記。他,就是張全財。
對黨有信仰,對農村有情懷,對黑土地有擔當。今年67歲的張全財2014年從通化縣人大常委會原辦公室主任、黨組副書記職務上退休,憑借著在鄉鎮、計生、林業等多個部門從事過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豐富經驗和建設家鄉的滿腔熱情,2016年7月,他被選派到岔信村任第一書記。
奉獻余熱5整年,岔信村班子隊伍團結一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過硬支部筑牢紅色堡壘
“以前的岔信村村班子戰斗力不強,工作時常不在狀態,村里很多工作推進緩慢,信訪矛盾突出。”張全財認為,人的思想進步了,工作才能有干勁。到任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帶頭學習和落實相關制度,解決思想問題。
當過多年“一把手”,張全財善于做思想工作。他利用這一優勢,給村班子成員和黨員上黨課,組織黨員開展積極向上的黨組織活動,走遍每戶村民家,帶領班子成員和廣大黨員為群眾解難題。
張全財注重培養后備力量,經過歷練,兩名后備人才被選入村班子。新一屆班子團結和諧,戰斗力強,群眾反響極好。村里一些退休干部在他的帶動下,主動申請到村里擔任會計等職務,為村民服務。經過努力,岔信村黨支部連續多年被鎮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張全財也榮獲“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致富項目根植特色產業
受地勢影響,岔信村多年來以種植玉米為主,沒有致富項目,曾流傳著“岔信村是漏底河,平地少來山地多,種大苞米不掙錢,要想致富沒有轍”的順口溜。
那時村集體經濟基本沒有收入,除了包保單位幫助建了一個簡陋的村部外,沒有一畝機動田、一畝林地、一點資產,而且欠債200多萬元。
面對村里實際狀況,張全財把班子成員召集在一起,分析村情、商討發展。隨后,組織村班子成員、黨員和村民共計140余人,到遼寧省桓仁縣五里甸鎮老黑山村參觀學習,創新采取“兩委+兩社+公司+農戶”模式,組織成立“通化縣果香平歐大榛子專業合作社”。經過多方協調,籌集苗木資金350萬元,發展平歐大榛子4200多畝,輻射9個村400多戶。成果后,榛農每畝年收益約5000元。2021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益達20萬元。
張全財還協調資金560萬元,用于大榛子深加工項目,該項目被納入鎮“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
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把曾經的順口溜改成了:“村里成立合作社,一畝榛子5000多,一茬受益30年,百姓心里樂呵呵”。
環境整治扮靚村容村貌
過去的岔信村環境衛生狀況十分惡劣,改善“臟、亂、差”的人居環境刻不容緩。
了解民意,征求意見。張全財提出建設“水鄉風韻、花果香村”的目標,協調資金200萬元,對全村的邊溝、圍墻、住房、倉房統一進行改造,打造水鄉文化廣場、船型廣場、“水鄉第一泉”等場所和景點。
為了更好地方便群眾、服務群眾,他組織村班子和黨員群眾對村部進行了改造,拓寬了廣場,更換了門窗和琉璃瓦,建設了村部花園廣場,并在廣場旁的山坡上打造了一處“長白山植物園”,在園內栽植各類樹木1200余棵。
如今,在張全財的帶動下,岔信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一幅“江南風韻畫雕墻,船舶揚帆正遠航,水車滾滾財運旺,喜鵲迎賓掠水鄉”的美好景象已經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