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9月2日電(記者薛欽峰 徐子恒)初秋的黑土地郁郁蔥蔥。田野里,碩大的玉米棒子掛在秸稈上。雖然離正式秋收還有一段時間,但在吉林的不少地方,很多農民已經忙碌起來,在田地里收獲鮮食玉米。
在吉林省乾安縣永順農副產品收購專業合作社的鮮食玉米種植基地,兩米多高的玉米一眼望不到邊。走進青紗帳,一臺臺拖拉機穿梭其間,農民們頭頂遮陽帽,在拖拉機兩側將玉米一穗穗掰下,扔進翻斗里。一車車從地里運出來的玉米被運往加工車間。在20公里外的加工車間里,玉米經過剝皮、切割、蒸煮、速凍等環節,被裝箱運往全國各地。
吉林農民正在收獲鮮食玉米。新華社記者徐子恒攝
每年從4月中旬到6月初,永順農副產品收購專業合作社分批種植鮮食玉米,8月初便可陸續采摘上市。合作社負責人史丹說,每天只播種80畝,這樣玉米分批成熟,分批采摘、加工,能最大限度保持玉米新鮮度。從2017年改種鮮食玉米以來,短短五年,合作社已發展鮮食玉米4500畝,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過去,東北農民大都種植普通玉米,但玉米價格不高,收入不多。而近年來,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耕作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土地質量正在改善。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將過去普通的玉米改種為更受消費者歡迎的鮮食玉米,收入也更高。
圖為鮮食玉米裝袋環節。新華社記者徐子恒攝
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公主嶺市,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的鮮食玉米已收獲大半。玉米地上,土壤里夾雜著秸稈和糞肥。每年秋收后,聯合社把牲畜糞便和秸稈堆漚發酵成有機肥,第二年春耕前還田。聯合社負責人李德樂說,這樣不僅能保持地力,還能讓玉米品質更好,味道更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