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賣的咋樣?”“昨天出了一兩百袋兒,一會川渝商會還要取走300袋呢。”在吉林農業大學校門外的“吉農大東北特產直營店”里,記者見到了王東超,他皮膚黝黑,話語質樸。
王東超提到的“大米”,就是吉林農大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的“吉農大667”。“店里銷售的大米是我們‘吉農大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和農民一起種出來的,現在團隊已經幫助農民推銷優質大米幾百萬斤,算下來,農民大概增收300多萬元。”
說起“吉農大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王東超顯得特別興奮。
“本科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之后,我一直在學校水稻研究所工作,從未離開過科研一線。2014年,我又在母校攻讀碩士,期間經常和老師下鄉,我發現農民最缺少的是農業技術服務。我是出生在遼源農村的孩子,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更想為家鄉的農業發展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想打造一個技術服務平臺,針對農業區域性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同時把農大的科研成果一站式送到農戶手中,讓農民用更低的價格得到更好的產品及服務,利用農業高校科研優勢,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推廣的模式,打通科研到田間的‘最后一公里’。”王東超介紹。
2016年,王東超通過省里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向學校申請了免費辦公場所和創業擔保貸款,在長春中小企業擔保服務中心貸款的扶持下,短期內解決了產品研發前期資金投入問題。
“我們這個平臺的搭建得益于省里為大學生創造的良好創業環境,不管是資金還是場地,都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免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讓我們如魚得水,盡情地去施展。同時,創業導師給予了我們點對點的梳理,幫助我們與學科專家對接,很快以村為單位的農業科技服務網點就建成了。”
能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服務是王東超一直以來的夢想。帶著夢想,他走上了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通過增加水稻插秧密度減少氮肥施用量來增產。這種新的種植模式一經推廣,很快得到了農民認可。”幾年來,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累計投入了近50萬元扶貧款,免費對農戶進行一對一的技術指導,為種植戶解決技術難題,普及全程全營養輕簡化培肥增效技術的新型種植技術模式,3年累計減少農民540余萬元的投入成本,增加產量160余萬斤。
“雖然很辛苦,但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幫助農民朋友們科學種植,實現增收,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王東超欣慰地說,“國家一直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省委書記景俊海更是發出號召,鼓勵大學生留省就業創業,讓我們對家鄉的未來和自己的事業都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