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圍繞“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氣象日主題,吉林省氣象局舉辦多彩氣象日活動,傳播氣象科普知識,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氣象、了解氣象,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最大程度減少和減輕極端天氣災害影響。
在世界氣象日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氣象專家與主流媒體共話氣象發展;氣象局院內,省氣象局同步開展氣象儀器對外開放活動,氣象應急車、氣象探測無人機uva4000和無人陸地探測器(機器狗),便攜式自動氣象站,自組網圖傳系統智能頭盔等新型應急設備都是日常難得一見的“明星”,備受公眾關注。
此次“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氣象日主題活動,通過氣象專家精彩細致的講解,讓氣象愛好者和小朋友們揭開了各種氣象儀器的神秘面紗,也探秘了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和自動氣象站的工作原理。
在吉林省氣象臺巨幕前,氣象專家直觀呈現數值預報模式,并“算”出天氣變化的過程,還細致講解暴雨、寒潮等預警信號生成邏輯。省氣象服務中心,現場展示氣象、應急、交通等多部門聯動的“預警叫應”機制,彰顯協同力量。“雷雨天為什么要關閉電器?”“收到紅色預警后該怎么做?”在氣象知識互動科普環節,氣象專家與觀眾展開熱烈問答。活動特別設置“縮小預警差距”專題展區,通過模擬山洪、冰雹等災害場景,指導公眾看懂預警信號、及時響應、科學避險。現場還發放《氣象應急手冊》等資料,內含預警標識解讀、災害避險指南等實用信息。
在長春綠園區氣象局,“長春百年陳列館”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傳遞著百年氣象歷史的蝶變新生,駐足在綠園區氣象觀測場,也讓公眾進一步了解氣象觀測和長春氣象的發展歷程。
此次開放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井然有序,不僅拉近了氣象工作與公眾的距離,更通過沉浸式體驗激發青少年探索科學的熱情。帶著女兒參加活動的市民李女士說:“我的孩子通過經常參加這種活動,現在能準確說出寒潮預警等級標準,這樣的科普活動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
據悉,3月12日起,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拉開了序幕。公園、超市、校園、社區等成為氣象科普宣傳和學習陣地。全省各級氣象部門也開展進社區、進農村等氣象科普活動,發放氣象知識科普宣傳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市民群眾講解氣象災害防御知識,提升防災避險、科學利用氣候資源等能力,呼吁廣大市民朋友共同關注氣象。
除了省氣象局舉行氣象儀器展、科普報告會、“哪吒”“敖丙”世界氣象日主題謎語競猜以及與省科技館氣象聯動開展科普大講堂等線下活動外,抖音達人探氣象、知識問答等豐富活動在線上同步開展。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洋 張欣彤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卞睿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