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注重同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的協同聯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新時代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是以長春市為中心,從區域協調、生態環保、資源能源、基礎設施、綜合交通、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城市特色以及東北亞國際形勢等多個角度,強化城市資源整合和跨區域產業協作,更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經濟、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旨在構建核心引領、層次推進、協調聯動的城市空間發展新格局。積極推進新時代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是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可持續振興的重大引領性工程。必須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自覺擔負職責使命,加快明確推進落實機制,以更大力度推動建設取得新成效。
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協調,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要系統把握黨和國家對都市圈建設的工作要求,立足“國之大者”,找準發展定位,明晰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基礎和特色,把脈發展問題,加快修編和完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建設指導理念、目標定位、價值原則、戰略重點和務實舉措,著力將長春市打造成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國際汽車城、現代農業城、“雙碳”示范城、科技創新城、新興消費城、文化創意城。要堅持統籌思維,推動協調發展,把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與“十五五”規劃謀劃結合起來,與推動永春生物醫藥城、北湖未來科學城建設、縣域高質量發展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推動形成“一核雙城兩軸”的空間布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的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航的產業發展布局。都市圈建設關鍵在一體化,基礎在交通互聯。要進一步統籌推進相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當前城市空間格局為基礎,補強城市群內部城際通道,提升對外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能力,建設區域性現代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賦能強基。
持續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備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都市圈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過程,必須立足發展實際,全面激發改革、科技、文化等方面動力,著力破除機制體制障礙,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以此更好地助力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市場發展活力。優化政府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制定和完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發展民營經濟,改善地區營商環境,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為推動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綠色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優化都市圈產業結構。加大科研創新投入力度,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聯合,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都市圈傳統產業,重視科技、數據、關系三大增量型新要素對轉型發展的關鍵作用,促進都市圈企業由生產制造型向制造創新型轉化;聚焦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優勢產業發展步伐,以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高鐵、地鐵、輕軌動車組等為引領,積極謀劃和打造若干個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大力推動服務業提質升級,積極構建集研發創新、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會展營銷、物流商貿、影視文創、冰雪旅游、教育醫療等為一體的區域性服務業集聚中心;大力發展數字服務業,積極進軍遠程醫療、數字教育、大數據等新的領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壯大光電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裝備產業、航空航天產業以及以電影、動漫、游戲、沉浸式體驗為主要內容的影視工業化新產業,持續深化區域產業的配套協同集聚,進一步提高發展動能。
借鑒有益經驗,注重協同聯動,構建融合發展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要堅持解放思想,學習和汲取國內外大城市都市圈建設有益經驗,精準實現跨區域協調發展,更好融入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格局,不斷匯聚協同發展合力。立足吉林省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加快建立健全省際合作機制,加強與東北地區其他省區的對接合作和融合聯動,推進地區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高效聯通;積極推動“1圈3區4帶”建設,加強同延琿、通白、白洮區的協同聯動,促進區域產業鏈協同共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強大的發展網絡,助推吉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釋放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長春臨空經濟示范區的開放引領動能,推進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北線、中蒙俄走廊重要節點城市經濟合作,保障“長滿歐”“長琿歐”國際貨運班列穩定運行,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聯通國際大循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持續釋放區域協同發展活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郗厚軍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