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開幕式上,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協作聯盟正式成立,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是12家發起單位之一。
隨后,在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現場,記者見到了省工研院理事長兼院長白緒貴。“聽了眾多專家的演講和討論,收獲很大,帶給我不少啟發和思考。”論壇結束后,白緒貴對記者說。
實際上,省工研院的“收獲”遠遠不止于此。論壇年會期間,省工研院與同為聯盟發起單位的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建設吉林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數字化平臺,并計劃于4月底前正式上線。
據介紹,平臺依托先進的AI算法,能夠對成果供給、技術屬性、企業需求、轉化路徑等多維度信息進行深度解析,實現高效精準的技術供需自動化匹配;同時,整合雙方優質資源,提供貫通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務,與線下科技經紀人互為補充,通過線上與線下融合服務對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中關村論壇不僅是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也是前沿技術展示應用的舞臺,切實發揮著科創“風向標”的作用。
連日來,省工研院一行奔走在各個論壇和活動現場,聆聽演講,考察項目,對接資源,多方“取經”。“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中關村論壇,任務不僅是向其他地區學習科技成果轉化經驗,更要為我省謀劃一批緊跟科創‘風向標’的好項目。”白緒貴說。
悉數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協作聯盟的12家發起單位,有首都科技發展集團、京津冀國創中心、長三角國創中心、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都是國內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頭部機構,各自集聚了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金融機構,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聯盟的成立,將助力成員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作為省政府批準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省工研院以促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為目標,全方位服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近年來,省工研院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鋪路架橋,聚勢賦能,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與一汽集團共同孵化生物質基超級電容炭項目,在國內首次實現生物質基超級電容炭規模化生產,解決高端炭材料進口“卡脖子”問題;對長春光機所光電信息產業園實現控股收購,為入孵企業提供創新要素資源和產業鏈資源,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專業運營,服務全省光電信息產業發展;推動吉林大學電致變色薄膜技術和超快激光加工技術實現本地轉化,目前已建成中試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本屆中關村論壇年會釋放出明確信號——聚焦前沿技術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這讓省工研院進一步堅定了發展信心。
“作為聯盟發起單位之一,我們認為吉林在吸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及產業化上具備獨特優勢,例如,我省高校院所云集,匯聚了大批人才,我們還有扎實的產業鏈基礎,有工業、農業、服務業等應用場景。”白緒貴說,“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醫藥、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氫能及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與聯盟成員單位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更多好項目在吉林落地,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成品和發展結果,把科技成果‘百花園’培育成項目‘百果園’。”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徐慕旗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