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文章,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多年來,我省持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全力寫好“頭尾”共進這篇大文章。
春風和煦,4月的吉林大地披上新裝。在梨樹縣勝利鄉代家堡子村,備春耕的序曲已然奏響,村民們摩拳擦掌,全力以赴投入新一年的農業生產中。
“現在種田有盼頭,我得好好經管我這地!”村民李東原說。
近年來,“糧頭食尾”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潭春水,代家堡子村這幸福美滿的好日子從何而來?還要從一穗穗軟糯香甜的玉米說起。
幾年前,村里的1萬平方米土地被四平市重點龍頭企業吉林省坤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看中,用作玉米加工基地。
接下來,代家堡子村種出的玉米,經過企業研發與深加工,搖身變成了玉米糊、玉米麻辣燙、玉米奶昔等20余種產品。企業設立在村里的電子商務服務站,也讓這些玉米深加工產品走上了省內外越來越多人的餐桌。
“以前只知道種地賣糧,從來沒想過這玉米還能變出這么多花樣。”村民們說起親歷的變化,連連感嘆。
從“糧”到“食”,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祖祖輩輩以耕田為生的代家堡子村村民趕上了時代的紅利,也憑借自己的努力,讓日子越過越好。
“玉米面餃子出鍋嘍!玉米糊也沖好了,快來嘗嘗!”走進坤元農業,董事長辛立斌熱情地張羅著。
據他介紹,自2016年返鄉創業以來,先后成立多個公司,都是朝著種產融合的方向發展。
為打通產業鏈條,公司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利用簽約農民的自有土地及勞動力,自建生產基地。截至目前,簽約農戶300余家,流轉土地1000余畝,采用先進種植技術規模化經營。近3年來,企業主打品牌年銷售額連續突破1000萬元大關。
坤元的成功不是個例,近年來,四平市縱深實施“玉米主食化”發展戰略,圍繞源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定位,創新“三大體系”,不斷完善延伸產業鏈條,探索出一條具有四平特色的玉米產業發展新路徑。
為將玉米產業做實做細,四平市創新全流程服務體系,整合全市近90家玉米相關企業,組建“玉米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貫通“貸耕種管收、運烘儲銷加”10個環節,實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流程服務。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覆蓋玉米種植面積130萬畝,帶動農戶8萬戶,聯盟企業年銷售額達30億元。
同時,創新全鏈條產品體系,編制玉米加工產業鏈圖譜,深入挖掘玉米產品價值,形成8個類別、600余款“產品矩陣”。并創新全方位品控體系,推廣可追溯體系認證,生產全程可追溯,讓每根玉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目光投向松原。
滾滾流淌的松花江水,滋養出肥沃的松嫩平原,也為松原這片土地帶來了豐富的農業資源與無限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松原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按照“抓糧頭、強食尾”的發展思路,不斷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
目前,松原市已經擁有吉松嶺、北顯等101個企業品牌和松原小米、查干湖大米等7個區域公用品牌,以及乾安黃小米、乾安糯玉米等8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和產品。同時,還在積極申報“松原大米”“松原鮮食玉米”等新地理標志品牌,鼓勵企業共享“查干湖”品牌,共同推動松原市農業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2024年,松原市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產值保持在500億元以上。
回看“糧頭食尾”這篇命題文章,吉林的答卷早已書寫在白山松水間。
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我省糧食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糧食總產853.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糧食單產達到每畝971.7斤,穩居糧食主產省第一位。“糧食版圖”上,我省是名副其實的“排頭兵”。
做強“糧頭食尾”,吉林大有可為!
“糧頭食尾”的落點在哪?答案不言而喻,增值!即讓企業增效的同時也讓農民增收。
如何把“糧頭食尾”文章寫進現代農業的基因里?“頭尾結合”是一劑“良方”。
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要求我們,將糧食的生產加工放在“全鏈條”“全貫通”的更大視野來觀察、謀劃和推動。好地出好糧,把“頭”做精;好糧出好食,把“尾”做深;打通流通營銷關鍵環節,“頭尾”融合形成閉環。
源于此,我省通過延伸產業鏈、做強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產業鏈增值增效水平不斷提升。
春耕,夏耘,秋收,冬儲,時序流轉中,從種子到餐桌的故事,吉林屢出新篇……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張雅靜 袁松年 王欣欣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