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振興發展,關鍵在產業結構重塑;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驅動。
縱觀我省優勢技術儲備庫,光電信息成果極具高精尖屬性;然而成果就地轉化率不高,曾一度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隘。
從實驗室到市場,科技成果落地前要完成多重跨越,不僅考驗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效率與深度,更叩問全鏈條生態體系的前瞻布局。
亮家底,促合作,拓市場,謀未來……2025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恰似一束精調的“定向光”,匯聚全鏈資源,全面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勾勒出東北振興的光之軌跡。
尋脈:緣何鎖定“光業”新程
“唯一”“突破”“創新”“首次”……參觀長春光博會各大展館,這樣的關鍵詞不絕于耳。群英薈萃的陣容中,我省參展單位不遑多讓,新技術、新成果亮點紛呈。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從展會之窗看發展之勢,吉林光電信息產業動能澎湃。
循“光”溯源,中國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根”在吉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王大珩等老一輩科學家在長春“白手起家”,研制出奠定中國光學基石的“八大件”;如今,長春光機所攜70余件展品參展,展現了“上天入地”的矩陣式技術突破。
長春理工大學被譽為“中國光學英才的搖籃”,展會上全面展示了激光技術與應用、微納技術與芯片、光電儀器與測試、先進制造技術、光電功能材料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吸引八方來賓……
雄厚的科教實力是吉林創新突圍的最大底氣。目前,我省在光電信息領域不僅擁有“兩院院士”,還有大量博士生導師、副教授及以上職稱高級人才;在高性能CMOS傳感器、新型激光器等12個“高精尖特”領域,積累了一大批國際國內領先技術。
“新中國光學事業起點”的勛章雖然耀眼,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我省曾一度面臨科技成果“高處開花、落地無果”的困境。
直到2003年,東北振興戰略實施,我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全面破局,開始逐步扭轉“重研發、輕轉化”的局面。
此后,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學研協同機制逐步完善,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2015年10月,“吉林一號”組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成為光電技術作為智能制造核心支撐的有力注腳,展現出無限的轉化潛力和產業前景。
時至今日,更多先進成果已切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深度融入產業布局,助力吉林光電信息事業再綻華彩。
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表示,長春發展光電事業有基礎,現在又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企業,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求索:何以釋放創新勢能
深厚的歷史積淀、良好的技術優勢,讓我省光電信息技術成果形成了獨特的轉化路徑。
展會上,長春光機所以“研究所重大科研成果展覽展示+長光重點企業參展”的形式亮相,全面展示其綜合實力和長光產業的蓬勃生機。
多年來,長春光機所“研產學”并舉,護航實驗室成果變為產品再成為商品的全過程。截至2024年,所里孵化企業數量超過50家,多家已發展為我省光電信息領域領軍企業。
展會期間,長春理工大學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前沿成果,更展示了高效暢通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學校構建起光機電一體化、系統完備的大光電學科體系,緊跟國際前沿趨勢搞研發;推動校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長春芯光產業園”,形成獨特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滋養。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制度保障。為全面打通政策、資本、人才等要素壁壘,我省不斷發力——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雙千工程”,實施科技人才助力企業創新躍升三年行動,深化科技創新有組織聚力攻堅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軍令狀)”機制,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改革……
2024年,吉光實驗室掛牌運行,作為創新發展新的策源地,將加快推進光電科技成果轉化。
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我們堅持‘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的理念,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p>
本屆長春光博會“學術+產業”的雙引擎模式頗為亮眼——首次與Light國際會議聯名舉辦,2025中國光學學會學術大會同期召開,將學術前沿的智慧碰撞,搬到了產業發展一線。
誠如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金宏所言,“一展兩會”模式精準鏈接高校院所、產業龍頭與創新企業,打破了實驗室與生產線之間的信息壁壘,推動光電信息領域前沿技術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向新:怎樣解鎖“光+”乘數效應
光電信息產業是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蘊藏著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光電信息產業拓展“光學+”新賽道,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光+萬物”的產業邏輯,正在賦能千行百業的創新發展——
長光衛星依托“吉林一號”海量遙感數據,已在自然資源、城市建設、農林等領域開展了百余項精準的數據服務;
希達電子的綠色超高清COB LED智慧一體機技術,成功應用于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等重大活動,為全球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
長光辰芯在圖像傳感器領域精耕細作,研發出的高性能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科研、工業、安防等多個領域……
“目前,推動‘光電+’融合創新是大勢所趨,其在人工智能、通信、新能源、農業、應急管理等領域都大有可為?!遍L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說。
從“新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到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兌現結構紅利,吉林大地積蓄著無限的創新勢能;但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釋放勢能的閘口,仍有不少環節有待疏通——
例如,高校院所實驗室里的前沿技術與企業實際需求間存在認知差;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知識產權評估、交易等配套機制仍需優化……
只有不斷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生態,才能有力助推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進而將創新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助力吉林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以光之名,再啟新程。當下,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我們也看到,“讓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發展結果和產業成品”——這句寫入《吉林省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改革實施方案》的話,正在轉化為光電信息領域里更多生動實踐。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徐慕旗 張鶴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