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來到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與吉林市永吉縣。
在九臺區紅色教育基地里,采訪團的記者們和游客一起凝神聆聽抗聯故事;村史館展臺前,山野菜包子、傳統米酒等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引得人們爭相品嘗;民宿小院引來八方游客,智能溫室內蔬果累累,人參加工線上奮戰正酣……
這是一幅熱氣騰騰的長吉振興畫卷,農文旅融合的蓬勃發展,正為長吉接合片區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馬鞍山村:三產融合喚醒沉睡山鄉
九臺區馬鞍山村,昔日的沉寂已被創業熱潮取代。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站在“氿遇山居”前,手指由閑置民房改造的雅致民宿群:“閑房變客房、農民變老板、無業變就業——這就是我們的‘三變’創業密碼。”
紅色教育基地與村史館沉淀著歷史,而如美鄉村民宿則躍動著“鄉土”活力。村民刁秀云笑得舒心:“房子租出去有收入,在民宿上班又掙一份錢,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
以特色資源為支點,撬動三產深度融合。目前,馬鞍山村“羊村”“袁家小院”等特色項目落地生根,23名致富能手引領全村594戶鄉親投身特色種養、工程建設與餐飲民宿產業,文旅產業走上正軌。曾經沉睡的資源被喚醒,鄉村振興的路徑愈發清晰。
長春市文廣旅局副局長金勇告訴采訪團的記者:“全市建成6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93家A級鄉村旅游單位星羅棋布。”
永吉縣:冰雪熱土孕育產業“參”機
向北而行,永吉縣的產業圖景更為多元絢爛。
在卓遠農業的智能溫室,番茄藤蔓懸空垂吊,掛滿累累果實。總經理時瑞介紹:“這座東北‘植物工廠’心臟,融合荷蘭溫室、以色列滴灌技術,實現四季無休生產。”隔壁工廠化水產區,溫泉水循環滋養著“三只蝦、三條魚”,構建起“養加游”融合鏈條。溫泉度假區氤氳的熱氣中,董事長李崇冬描繪藍圖:“我們正打造‘溫泉養生+農業研學’一體化綜合體,讓熱資源釋放更大能量。”
永吉縣委書記高飛告訴記者,依托北大湖等“白金名片”,永吉冰雪民宿已從零散走向集群,153家民宿年收入突破1500萬元,格林客棧獲評“吉四星”,南溝村更是躋身“國字號”鄉村旅游重點村。
博大農林生物科技公司,正酣暢書寫一場關于“百草之王”的進階之路。總顧問王曉航手撫精美的“長白山人參”禮盒,目光投向繁忙車間——身著工裝的村民指尖翻飛,一根根人參被精準分裝;隔壁直播間內,“線上人參節”如火如荼,訂單不斷。作為吉林省政府授權的“長白山人參”獨家品牌運營商,公司不僅搭建起覆蓋50余個電商平臺的全網域營銷網絡,更以“聯農帶農”機制惠及1350余農戶。2023年支付村民勞務費用近200萬元,一根參,實實在在成了致富“金鑰匙”。
融合交響:黃金走廊奏響振興強音
一條以302國道等交通干線為軸,深度整合冰雪、溫泉、生態與文化的“黃金走廊”,正在長吉接合片區加速成形。
九臺區委副書記于洪波展望:“馬鞍山村的探索,為片區農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間’。”
高飛表示,依托萬昌稻米文化打造“中國米鎮”IP,沿林下參基地構筑“參旅康養走廊”,讓農耕文明在創新中煥發出持久魅力。
從馬鞍山村的三產融合,到卓遠農業的科技蔬果,再到博大人參的直播熱潮——農為根基、文化鑄魂、旅聚人氣,農文旅融合下的產業變革正在這片黑土地上澎湃生長。當傳統農業邂逅現代文旅,當生態資源碰撞數字智慧,長吉接合片區的振興故事,同時翻涌出超越期待的序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任勝章 閆虹瑾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