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流轉,歲月鎏金。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踏上延邊這片邊疆沃土,在海蘭江畔的田埂上俯身問農,在朝鮮族老鄉的炕頭上嘮家常。總書記的深情關懷,如春風化雨浸潤人心,似燈塔引路照亮鄉村振興征程,讓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
十年耕耘不輟,十度春華秋實。延邊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把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化作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從產業培育到人居環境整治,從民生改善到民族團結,書寫了邊疆發展的時代答卷。
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餐桌,民俗旅游借助網絡熱度火遍大江南北,錯落有致的新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文化廣場上的朝鮮族歌舞傳遞著幸福歡暢……如今,行走在延邊廣袤鄉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徐徐鋪展。鄉村振興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特色引領興產業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特產。人參、黑木耳、桑黃、松茸、蘋果梨……十年來,延邊州著力打造地域特色產業,持續提升農特產品附加值,做好“土特產”文章。
人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延邊最具優勢特色、最有發展潛力的富民產業。
走進敦化市潤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文化展覽室內,一罐罐浸泡的人參十分惹人注目,紅參精香皂、人參蜜片、黑參原液等20多個產品琳瑯滿目。封閉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現代化加工設備。
近年來,公司以“土壤改良+示范種植+農戶承包種植+技術扶持+集中管理+保險承保+統一加工、銷售”的新型經營模式,推動人參產業向園區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今年,我們以省農業科學院為技術依托,建設標準化GAP種植基地,預計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公司銷售副總經理潘宣伊自豪地說。
在長白山區,黑木耳也在悄然生長。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百萬袋黑木耳擺栽基地里,圓柱狀的菌袋一串串整齊地懸吊在棚架上,肥嘟嘟的黑木耳從菌袋四周的小孔中探出頭來,黑得發亮、潤得透澤。
“合作社栽培木耳菌包200余萬個,年純收入達300余萬元!”作為當地黑木耳種植帶頭人,紅雞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長林巖皮膚曬得黝黑,說起產業發展卻眼里閃光。
隨著木耳產業蓬勃發展,合作社對技術創新的需求與日俱增。
“在菌種研發上,我們依托吉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研發出適合本地特色的吉冠1號和吉冠2號新菌種。”談起這些年的變化,林巖自信滿滿,打造的吉冠黑木耳品牌,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以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統籌抓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十年間,延邊加快推動園藝特產、肉牛、漁業等產業發展,實現人參總產值128.5億元、食藥用菌總產值112.7億元、畜牧業產值39.39億元、漁業產值3.18億元,讓“土特產”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引擎。
科技賦能“慧”種地
為突破農業傳統生產力局限,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多年來,延邊在農業領域各環節全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看天吃飯”到“看屏育種”,從“人扛馬拉”到“機種機收”,全力推動農業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
龍井市良田百世運動假日小鎮中的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藏著“未來農場”的模樣。全封閉智能溫室內,一排排無土栽培槽取代傳統菜畦,一串串紅番茄、水果辣椒、南瓜等紅綠相間,掛滿藤架;南瓜、生菜、芥菜等蔬菜置身于6層栽培架上,頭照LED燈,根扎營養液,通過光合作用奮力生長,宛如果蔬“夢工廠”。
數字智能化系統賦能蔬菜種植,讓傳統農業“靠天吃飯”轉變為“靠科技吃飯”。
“園區打造的占地14208平方米的溫室均采用先進的無土栽培、現代通信和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除蔬菜定植、采摘、包裝外,其余工序無須人工操作,工人不到10名。”龍井綠品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農業技術員芮忠巖介紹道。
大棚內配備了自動卷簾機、自動放風機、環境參數傳感器、水肥一體化等數字智能化設備,實時掌握果蔬的生長環境和生長信息。
“這里沒有土壤,植物生長由智能設備全程監控,實現了智能灌溉、精準施肥、光控、溫控、濕控、植保等種植環境自動化調節控制。”談起和傳統種植對比優勢,芮忠巖驕傲地說:“果蔬生長全程不使用任何農藥,完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農產品可追溯,并且一年四季都可生產,產量可達傳統日光溫室的10倍以上。”
發展智慧農業,離不開專業高校的強有力科技支撐。“園區集成應用國家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智慧農業科研成果。同時,也是延邊大學農業實踐教學基地。”芮忠巖說。
十年來,延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生產管理,推廣智慧農業生產模式,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發生等情況的實時精準監測與調控,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延邊先后選育出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煙草、食用菌等優良品種120余個,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6%以上。2024年,全州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96.6%。
和美鄉村入畫來
長白山下,海蘭江畔。蔚藍的天空下,涌動著綠色生機。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的田野里,巨幅原生態“彩色水稻畫”鋪展延伸,繪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光東村視察時指出,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
十年來,一場關乎農民福祉的“廁所革命”在延邊大地深入推進,讓“潔凈”成為和美鄉村的底色。
地面墻面貼瓷磚,頭上吊頂裝浴霸,熱水器、洗手池、沖水便池一樣不少。走進村民鄭英鎮家中,廁所干凈而整潔。
“安了坐便后老方便了!不用往外跑,啥時候去都行,晚上‘方便’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鄭大爺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污水橫流、蚊蠅亂飛、臭氣熏天……對于不少農民來說,散落在村落各個角落的旱廁,是他們過去的記憶。
“以前上廁所老遭罪了,夏天蚊蟲叮、冬天凍得哆嗦,下雪還得防著滑倒。”鄭大爺回憶從前連連搖頭。
為了讓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樣擁有干凈整潔的衛生間,和龍市投資1700萬元用于光東村“廁所革命”和集中污水管網改造,全村210戶村民都用上了免費的室內衛生間。
環境美了,日子火了。從臟亂差到潔凈美,一村一景,串起和美鄉村新面貌。
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這個中、俄、朝三國交界的朝鮮族村落,如今花繁葉茂、道路整潔,“東方第一村”牌樓古韻十足,飛檐翹角的朝鮮族傳統民宿與古老的石磨、泥瓦稻草砌成的圍垣相得益彰,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直通農家。
“過去靠打工過活,現在發展旅游,在家門口就能掙錢!”60歲的村民李斗鉉經營民宿7年,他將閑置農房變成“網紅打卡點”,深受游客青睞,收入節節高。
和美鄉村,美美與共。十年來,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延邊圍繞“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治理、農村污水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提升五年行動,累計投入環境整治資金百億元,創建“千村美麗”村536個、“百村示范”村74個。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踔厲奮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延邊人民將繼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昂揚的斗志、務實的舉措,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讓邊疆大地綻放出更絢爛的光彩,續寫新時代邊疆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閆虹瑾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