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吉林,山川秀美,處處涌動著蓬勃的生命力。
2021年以來,我省以“林長制”為抓手,在廣袤林區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的森林資源保護體系,探索出一條從“固碳于木”到“藏富于林”的綠色發展之路。
短短幾年,從西部平原到長白林海,一場從守護到轉化的綠色變革悄然進行,“林長治”不覺間讓我省“吉祥森林”成為生態與財富的雙重寶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根植人心。
從“林長制”到“林長治”——
“吉祥森林”的生態底氣
以制度促進長效治理,我省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系列創新模式,使“林長制”變為質效更優的“林長治”。
在延邊州,建立了四級林長及區域林長1567人的組織體系,開創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部門聯動、多方協同的治理格局。延邊州還出臺《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開展生態修復適用林業碳匯賠償工作機制(試行)》,填補了全省“林長碳匯+生態司法”領域空白。
輝南縣則構建了“責任在縣、運行在鎮、管護在村”的“林長制”長效管護體系,全縣有縣、鄉、村三級林長198人,劃分203個管護網格,選聘生態護林員203人。在輝南縣“林長制”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智慧管理平臺大屏幕,實時掌握護林員巡護軌跡和森林資源狀況,實現了對全縣195余萬畝林地的智能化管理。
汪清林業分公司依托6184個虎豹公園的“天地空一體化”系統和19座森林防火“森林眼”系統,將SMART系統與“林長制”網格管理相結合,在轄區設立62個管護站和40個護林崗亭,全天候監控重點生態區域。
我省森林覆蓋率45.42%,活立木蓄積達11.09億立方米,林下經濟利用林地500萬公頃,占全省林地總面積的56.6%,可謂資源豐沃,以長白山原始森林為代表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東北亞重要的生態屏障。這片廣袤林區,提升著吉林發展的“含綠量”和生態的“含金量”。
在吉林東部,白山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4.6%,居全國地級城市之首。已連續45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發生,森林防火能力不斷提升,為固碳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輝南縣,林地保有量110余萬畝,森林蓄積量58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6.61%。這些數字背后,是森林作為巨大碳匯庫的生態底氣,也是發展林下經濟的資源基礎……
希望在山,致富在林——
林下經濟的“四庫”轉化
如何讓森林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吉林省給出了“森林四庫”的轉化路徑——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提升。
藏糧于林,孕育道地珍品。在集安市清河鎮山林間,林下山參在原始山林中自由生長28年,最好的能賣到2萬元至3萬元一株;撫松縣沿江林下參專業合作社種植林下參2萬畝,采用林地散播,品質可媲美長白山野山參,并為每一棵林下參辦理“身份證”。
蓄水于山,滋養黃金水源。長白山與歐洲阿爾卑斯山、俄羅斯高加索山并稱世界三大黃金水源地。安圖縣作為“中國礦泉水之鄉”,擁有優質礦泉106處,2024年礦泉水產量達48萬噸,實現產值7億元。安圖伊利長白山天然礦泉飲品公司開發的泉愛寶貝嬰兒水,將優質水源轉化為高端產品,今年公司總產能可達23萬噸,產值5.1億元;一場陣雨過后,靖宇縣白江河水依然清澈,微風掠過茂密的森林,帶來絲絲涼意。2000年,徐太成帶領20多戶農民,承包3000多公頃林地,利用獨特的森林和水域環境養殖林蛙,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搖錢于樹,打造立體經濟。梅河口市高新區果仁產業園經深加工后的松子,發往全球。雖然既不通江,又不達海,但歷經40多年的運作和積累,果仁產業已經成為當地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如今,梅河口市年加工松子能力20萬噸,果仁成品量約1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70%左右,出口創匯人民幣近15億元,占全國同類產品70%。
固碳于木,提升生態價值。延邊州全域成為全國林草碳匯試點地區,獲批全省首張一星級碳標簽;白山市則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路徑,努力實現固碳于木;眼下,輝南縣石道河鎮解放村山林間,村民利用柞木椴養殖的木耳獲得了大豐收。
如今,我省因地制宜突出林業特色,創新發展模式,推廣“林菌、林藥、林蜂、林禽”等林下經濟模式,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實現單一林業向復合林業轉變,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增加“含綠量”,擴大“含金量”——
科技賦能林業新質生產力
群山環抱,愜意呼吸。
夏日的長白山二道白河令人沉醉。來自上海的游客林莉感慨:“身心都靜了下來。”這是生態旅游最動人的廣告。
當深度的“心靈療愈”與珍貴的“情緒價值”高度融合,大美吉林的綠水青山,秒變成中外游客們的“詩和遠方”。
與此同時,隨著科技創新為我省林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林業產業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林農的“聚寶盆”越來越滿了。
在林蛙產業領域,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專利技術實現全蛙利用。企業副董事長鄭玲玲介紹:“我們通過專利技術,從林蛙皮到林蛙骨、卵、肉,全部提取出高附加值成分。”企業2024年產值近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0%。
在種源保護方面,通化縣森通集團在光華鎮建立長白山道地中藥材種苗培育基地,培育升麻、白頭翁等中藥材幼苗40余畝,從源頭解決種苗優質化問題。同時采用“紅松+中藥材”產業模式,探索林藥間作、仿野生種植,提升中藥材品質。
在森林經營中,汪清林業分公司秉持“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理念,建有省級保障性苗圃270畝、國家級種子園3856畝、母樹林基地74767.5畝、紅松嫁接示范基地66畝。
在產業鏈延伸方面,靖宇縣創新經營模式,由三寶堂生物科技接手停產礦泉水企業,并牽頭引進成立靖宇縣斐礦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訂單超過百萬箱,盤活了停產企業。企業還規劃了兩條生產線,其中一條冷泡茶生產線即將投入生產。
林海參鄉間,集安市清河鎮老參娘參業林下山參基地負責人胡秀玲,輕撫著28年參齡的野山參枝葉,眼里充滿欣喜;靖宇縣的林蛙養殖池旁,徐太成凝望蝌蚪游入白江河,樂得合不攏嘴;安圖礦泉水基地的生產線上,一瓶瓶“泉愛寶貝”嬰兒水被打包發往全國……
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構成了“吉祥森林”“流金淌銀”的縮影。白山松水間,“林長治”織就的綠色網絡守護著11.09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圍繞“林”字做活“綠文章”,實實在在托起了林農致富的希望。
當固碳于木的理念深植人心,森林便不再只是生態屏障,更是吉林邁向綠色未來的“聚寶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隋二龍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