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吉林大地,一場關乎安全生產的守護行動正在深入開展。近年來,吉林省聚焦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和粉塵涉爆等高危領域,以“底數清、責任明、措施實”為主線,通過政企協同、科技賦能、全員參與,在白山松水間織就一張嚴密的安全生產防護網,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根基。
近日,記者隨省安委會辦公室、省應急管理廳組織的“白山松水安全行”采訪活動走進四平和農安,就工貿行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和粉塵涉爆安全治理的主題進行實地踏查。
科技賦能,讓風險隱患“看得見、早處置”
在四平的金士百純生啤酒有限公司釀造車間外,安全經理鄧全軍的手機計步器已突破萬步。他駐足在發酵罐區,用手機掃描罐體上的藍白標識,實時上傳巡查記錄。“這些有限空間現在都接入了公司安全管理系統,一旦氣體濃度超標,系統會自動報警。”鄧全軍的指尖劃過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這條曲線背后,是企業安全生產的智能防線。
在百公里外的農安縣,吉林省昭源木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粉塵濃度監測儀正24小時運行。分管安全負責人呂雙雙注視著中控屏幕:“自從接入應急部監測預警系統,車間粉塵濃度、設備溫度等數據實時傳輸,超標即自動預警,我們處置隱患的響應速度比以前快了近一倍。”
科技賦能是吉林省提升安全監管效能的關鍵抓手。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5戶粉塵涉爆企業、5戶鋼鐵企業、5戶鋁加工企業接入應急管理部“工貿企業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千里眼”實現關鍵區域、關鍵數據的實時監控。
吉林省應急管理廳工貿處處長聶乃峰介紹:“我們推動監管模式從‘人防’為主轉向‘人防+技防+智防’融合,讓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成為常態。”
在執法一線,“移動執法終端”已成為監管人員的標配。農安縣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鄭偉展示著設備功能:“掃碼就能調閱企業歷史隱患數據、整改記錄,讓監管更透明高效。”這種數字化監管手段,正推動全省工貿行業安全監管從粗放式向精準化轉變。
政企協同,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
“有限空間作業存在主要安全風險包括中毒、缺氧、窒息、燃爆,引發中毒風險,須明確專職或兼職監護人員。”吉林省益安安全咨詢管理公司高級工程師王軍說。“報告指揮長,沉淀池內有人暈倒,疑似硫化氫中毒!”納愛斯四平有限公司的應急演練現場,集成式應急物資車迅速到位,救援人員穿戴防護裝備精準施救,整個過程規范高效。
“我公司創新設計了集成式應急物資車,將作業與救援物資集中管理,實現快速運輸、便捷取用,顯著提升應急效率。”納愛斯四平有限公司總經理付建軍說。這場演練是四平市應急管理局推動的“示范演練進企業”活動的縮影,目前已形成了“演練—評估—改進”的閉環機制。
四平市針對69戶有限空間作業企業,組織監管人員和專家開展全覆蓋辨識,建立“一企一檔”臺賬;農安縣采取“干部+專家”模式,為12戶規模以上企業提供幫扶指導,整改問題140余項。這種“監管+服務”的組合拳,既保持了執法力度,又體現了服務溫度。
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也在持續提升。昭源木業制定《粉塵防爆專項管理制度》,明確從管理層到一線員工的安全職責,每日清掃、每周演練、每月培訓成為剛性要求;金士百公司更新有限空間作業制度,將“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九字方針轉化為可操作的流程規范。“安全投入不能省、培訓時間不能省、隱患整改不能省,這是企業發展的底線。”呂雙雙的話道出了企業共識。
全員參與,筑牢安全意識防線
“大家看這個案例,違規進入未通風的發酵罐,3人瞬間窒息……”在四平市應急管理局組織的培訓會上,安全專家用觸目驚心的案例敲響警鐘。這樣的培訓已覆蓋全市有限空間作業企業,1萬余份宣傳單、30余次媒體報道,讓安全意識滲透到生產每個環節。“四平市應急管理局聘請相關專家對12戶涉及有限空間作業的規模以上企業進行幫扶指導,共發現問題140余項,全部整改完畢。”四平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地震局局長楊曉光說。
農安縣創新推出的安全“微課”深受企業歡迎。通過微信推送的案例視頻、操作規程,在車間休息室的屏幕上循環播放。“以前覺得粉塵清掃是小事,看完那個爆炸案例,現在每天下班都主動把設備擦干凈。”昭源木業員工的話,印證了培訓的實效。企業內部也紛紛建立隱患報告獎勵機制,讓“人人都是安全員”成為現實。
全省有限空間和粉塵涉爆企業隱患整改率保持高位,事故起數同比顯著下降。在吉林這片土地,政企同心、科技護航、全員參與的安全格局日益鞏固,為吉林振興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正如省應急管理廳工貿處處長聶乃峰所說:“我們將持續織密防護網,讓每一家企業、每一名員工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創造價值,讓白山松水間的發展更有質量、更有溫度。”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成財 本報記者 鄒鵬亮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