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吉林有什么?
有人盡皆知,有不為人知。
這里富有“存在感”: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搖籃。百年黨史,吉林“三地三搖籃”紅色標識留下不朽傳奇。
這里也有“陌生感”:冬日雖寒,但卻擁有世界頂級的粉雪、靜風、暖陽和霧凇;夏天不熱,22℃的清爽天生就是避暑勝地;春秋稍短,但是北國之春別有風味層林盡染突顯山河之美;千里邊關G331,更是分外壯美風景如畫。
五色吉林,多姿多彩。
今天開始,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融媒體欄目《觀長白》推出“吉林有什么”系列,帶你閱覽白山松水。第一期聚焦“長白山三寶”:看參挺紫莖,續千年傳奇;觀礦泉珠涌,融林海清潤;賞松花硯巧,凝墨韻香芳。
世界人參看中國,中國人參看吉林。
樹木參天、郁郁蒼蒼,清泉流淌、清冽澄澈,陽光透過樹葉斑斑駁駁灑在草木上,花栗鼠探頭探腦穿梭其間,這就是吉林人參的生長地——長白山。
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吉林長白山地區是中國人參的原產地及核心產區,白山市、通化市、延邊州都是人參產業重鎮。吉林人參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世界總產量的40%。以白山市撫松縣為例,地處山區寒溫帶濕潤氣候區,海拔在450-800米,年平均氣溫4℃,森林覆蓋率87.6%,空氣中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6萬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出吉林人參的道地品質。
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百草經》將人參列為“上品”,藥王孫思邈《千金方》曾收錄了445個含有人參的醫方。撫松縣人參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王德富講,人參具有補氣、提升免疫力、緩解疲勞等功效,既可以保健,又可以治病。
在當地人的生活里,人參不僅是一味藥材,還是常用的食材。隨著雞湯小火慢燉,融入蜂蜜制成人參蜜,或者干脆切絲拌進涼菜里,都是家常做法。
作為吉林人參主要產銷區,撫松縣擁有約1600年野山參采挖和460多年人參栽培的歷史,“靠參吃參”是當地人重要的生活來源。如今,這里依然保留著“放山”的風俗,“跑山人”也會常年行走在密林深處,尋找著珍稀野山參的蹤影。
和全省一樣,曾經的撫松人參產業面臨著標準不清、價格混亂、以次充好等問題,這些問題長年累積,阻礙了人參品牌打造和產品附加值提升。
202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徹底解決“人參賣成蘿卜價”等問題,舉全省之力推動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轉變種植方式、規范市場交易、加強精深加工等措施,不斷推動人參產業實現從原料銷售到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的轉型升級。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壯大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牢記囑托,吉林努力攻堅。在撫松縣人參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里,一排排人參頂著紅綠相間的人參果,少了幾分神秘,多了幾分可愛。總經理馬友德說,每一排人參都是不同的品種,掃一掃標牌上的二維碼,特性一目了然。產業園還有專門的區域在進行新品種的研發和新種植方式的試驗,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人參種好。
走進萬良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各種人參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客流熙攘涌動、運貨人往來穿梭,還有直播賣貨人對著鏡頭滔滔不絕地講解,一派熱鬧的景象。據介紹,全國80%的人參在此交易。一位店主李景富說,以前市場混亂,好人參反而可能賣不出好價。現在市場越來越規范,顧客和賣家都是受益人。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在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向“深”加工,目前,吉林擁有人參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生物制品五大系列3000多種產品,實現了人參的全株開發利用。在撫松,就有600多款人參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4.5萬人直接從事人參產銷及相關產業。撫松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懷輝說,依托人參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讓優勢產業真正成為富民產業,才能為興業、強縣、富民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內生動力。
從高山林下的珍稀藥種,到田間地頭的規模化種植,再到產業鏈的不斷拓展延伸,一株株人參里寄托著健康的期盼,承載著富民的希望。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