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東北沒有美麗的河岸風光?誰說東北人無法體驗美好的濱水生活?
在吉林省長春市,穿城而過的伊通河不僅滿足了北方人關于河岸景觀的千種想象,更為長春人滋養出了河岸生活的百種方式。
8月2日,周末,艷陽高照。伊通河南段的肆季南河——長春首個濱河文旅綜合體,有超10萬人次到此,享受粉色沙灘、水幕光影秀、音樂噴泉、微醺市集美酒,樂享燒烤香氣混著咖啡香及《我愛記歌詞》互動舞臺下的合唱……
肆季南河的爆紅,是長春這條“母親河”10年蝶變的一次閃亮“登場”,更是一條河給予她深愛的一城兒女的美好饋贈。
“治理一條河,幸福一座城”。2016年起,長春市用10年時間對伊通河進行全區段、全流域、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如今,萬象更新的伊通河展現出動人的身姿,為致力于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長春,注入了城市更新的無限動能,用自己的一灣碧波哺育著900多萬長春市民。
治水·為民
“我家門前有條河”。伊通河在東北黑土地上蜿蜒342.5公里,流經長春主城區48.82公里,是這座城市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從高空俯瞰,伊通河宛如一條碧綠綢帶從南向北貫穿整個城區;在河畔綠道穿行,河兩岸風景串連起人們的鄉愁記憶,也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心之所向。而治理好“家門前”這條河,既是對民之所盼的呼應,也能體現出一座城的發展理念。
在長春,這個理念的根本是“以人為本”。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歸根結底,是要從方方面面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于是,我們看到——
通過清淤、疏浚、固堤、濕地保護、保持水土等措施,全市75個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排水管道進一步疏通,城市的防洪疏堵功能進一步提高;
增加綠化帶,培育水生植物,規劃景觀小品,“碧波蕩漾、魚鳥翔集”的伊通河生態逐漸修復,兩岸居民實現“推窗見景、出門見綠”;
“五島十園”陸續開放,沿線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園和33個休息驛站點綴其間,健身器材、休閑設施、音響設備等一應俱全,成為市民戶外休閑、健身、娛樂的最佳場所;
人行慢道、騎行道、棧橋全線貫通,運動愛好者們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從“淤泥堆積、雜草叢生、污水刺鼻”到“河暢景美、百鳥棲息、生態怡人”,從一條寂寞奔騰的河流到“三區五島十園”的落地繁華,伊通河的綜合治理,不僅構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也將“水清、岸綠、樂活”的詩意生活圖景植入市民日常生活。
于是,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城市四季景象:春季,當微風拂過櫻花島,千株櫻花綻放如霞,更有杏花、桃花、北美海棠接連渲染出四季歡歌的帷幕;夏季,頑童們赤腳在河邊的沙灘堆起城堡,熱愛運動的年輕人沿著濱水綠道騎行,喜歡音樂的朋友們在滿眼蔥綠的林蔭下架好麥克,引吭高歌;秋季,銀杏道與楓樹林將河岸染成金紅,逛完早市的老兩口穿過濱河公園滿載而歸;冬季,河面冰場的笑聲和冰滑梯、雪雕、冰爬犁一起裝滿東北孩子的記憶;還有每年6月的龍舟賽,上演著速度與激情……
這樣的畫面和情景,早已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背后,是“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實踐。
借水·注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沒有文化底蘊的“母親河”,載不動人們的深情厚誼,其作為城市精神符號的功能也黯然失色。
伊通河不能沒有靈魂。正因為堅持了這樣的治理理念,今天,當我們漫步伊通河畔時,才總能在不經意間拾得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光影島,得名于“長春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這樣值得銘記的歷史榮光;漁航文化公園,鐫刻著關于長春漁獵文化和航運文化的悠悠往事;脫胎于“長春市第一凈水廠”的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是國內難得一見的凈水工業文化遺址;影像民俗公園的民族風情園和城市風情園將生態、歷史與人文完美融合,共同展示著長春的民俗和影視文化……
“長春的建立和鐵路的修建有很大關系”“新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是咱們長春產的”“這輛火車是1982年的,和我的年紀差不多”……8月8日,在工業軌跡公園,騎行愛好者韓闖父子騎騎停停。借著公園里的火車、工人雕塑和文化展板,韓闖斷斷續續地把家鄉的故事講給8歲的兒子聽。“伊通河沉淀著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在這里騎行,不僅能感受到運動的快樂,也能讓孩子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一方面,“借水”傳承長春的歷史文化,另外一方面,“借水”創造不一樣的城市文化。
伊通河畔,露營正悄然成為長春嶄新的文化符號。每逢周末,各式各樣的天幕、帳篷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河岸兩側。人們攜老扶幼,或追蝶捕蟲,河邊嬉戲;或靜坐遠眺,聆聽蟲鳴鳥啼。生態宜居的伊通河孕育了新的休閑方式,也滋養著獨特的城市文化肌理。
“肆季南河”岸線公園以人造海灘消除地理邊界,讓習慣穿行在零下20℃雪原的人們,轉身就能觸摸到28℃的夏日海濱。當細膩的粉沙鋪就2萬平方米的浪漫沙灘,當百米水幕光影秀凌空綻放,長春人也能在家門口感受到海的浪漫。這種突破地理局限的文化想象力,正將“去肆季南河趕海”塑造成長春新的城市儀式。
走進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建筑、生態與工業文化的融合之美撲面而來。完整保留的不同年代的凈水設備,成為展示城市水文化發展變遷的絕佳素材。“中法文化之春”展覽、“時代之光”中國油畫展、“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特色活動,滋養了市民的精神世界,讓這里成為長春城市文化輸出的新名片;依托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歷史建筑,創新打造吉林省首部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沉浸式原創戲劇《南嶺1932》。工業遺產在新時代煥新出文化的味道。
守護歷史,也創造未來。這樣的傳承與創新,正如一直奔涌向前的伊通河,為長春的城市更新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依水·興業
因河而生的城市,往往也因水而興。黃浦江之于上海,嘉陵江之于重慶,秦淮河之于南京,珠江之于廣州,莫不如是。
長春,也不例外。
當伊通河恢復了生態之美,濱河區域就自發成長為商業拓展、產業升級的嶄新空間。
在長春工業軌跡公園內,依托公園獨有的工業遺產資源和伊通河畔濃郁的露營氛圍,以“綠皮火車車廂+帳篷、天幕”形式打造的“火車餐廳集群”一經問世,就以其獨特的形式和文化內涵吸引了市民的關注。南溪里文旅小鎮則將開放街區、濱水商業、公園商業融為一體,引入潮流IP,打造城市級、全時段、全客層、年輕力的伊通河畔水岸文旅目的地。據長春文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三部工作人員王丹介紹,文旅小鎮涵蓋了吃、住、游、樂、購、文、體七大體系。目前工作日平均接待游客在8000到10000人次,節假日平均接待游客超過15000人次,年接待量達300萬人次。
肆季南河項目正式開業僅一周,總接待游客量就超過50萬人次,總銷售額(含預售)達到407萬余元。
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也在伊通河兩岸鋪陳開來:
坐落于北湖未來科學城核心區的長春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中心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互促三大功能,建有成果發布、科創路演、科創沙龍、科創匯、創智港等多個科創服務區。待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將轉化成果3000項,帶動孵化項目800個,生成科技型企業200戶以上,服務企業5000戶以上。
在伊通河南段,總投資33.4億元的長春凈月高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也揭開神秘面紗,進入招商階段。依托伊通河稀缺的生態與人文資源,該項目涵蓋數智產業、城市文創藝術、商務休閑與生態文旅四大產業集群,著力打造數字化、智慧化的文化創意產業高端集聚平臺。項目運營后,將通過構建以“智慧文創”引領的“文創+商務+休閑”創新融合模式,輻射帶動周邊形成都市休閑區,并升級為區域地標性的親水休閑目的地。未來,該項目還將與長春市影視文創孵化園二期項目、國際影都酒店群及影視拍攝基地形成產業聯動,共建都市新文旅消費中心。
夜幕降臨,當54路有軌電車、長春電影制片廠、一汽重卡、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等“長春故事”的光影在肆季南河的水幕上一一閃過,當“我們如此熱愛長春”的字幕澎湃而出,我們能聽到,人們用陣陣歡呼,表達著對越來越好的母親河和越來越好的家鄉的熱愛。
人們如此熱愛長春,因為這是一座“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的城市。正如我們行走在伊通河兩岸,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溫暖。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王丹丹 孫春艷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