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作為我國早熟花生主產區之一,年種植花生面積在400萬畝左右,是我國“四粒紅”及“白沙”優勢生產基地,其獨特生態條件下產出的花生品質優良,黃曲霉毒素污染率極低,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而這一份來自黑土地的優質“油糧密碼”,既源于吉林特有的氣候、土壤等生態稟賦,更與長期積淀的良種培育體系密不可分。
省農科院作為我省花生品種育種主力,在突破地域限制中成效顯著。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何中國介紹,近年來,通過研發推廣一批具有早熟高產、抗旱耐瘠、抗倒伏特性的花生品種,成功克服吉林無霜期短的難題,顯著提升復雜生境適配性,花生產量得以穩步提高,夯實了花生產業抗風險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根基。
除科研機構外,本土農業主體也展現創新活力。雙遼市雙英合作社自主研發的花生品種,結合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創下東北小粒花生高產紀錄。
《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中明確,到2035年,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200個以上,自主品種占比達到90%以上。這種科研機構與新型經營主體協同發力的模式,正推動吉林花生從“引種依賴”邁向“自主創新”,田間的豐收希望正通過良種培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優勢。在良種選育夯實產業根基的同時,吉林正將目光投向全程機械化生產,讓科技力量從種子延伸到田間。乾安縣引入新型播種機,將起壟、播種、覆膜等8道工序集成于一次性作業,效率躍升5倍、成本直降20%,展現現代農業機械的集成創新力;省農科院研發的智能播種機搭載北斗導航系統,把行距誤差嚴格控制在2厘米以內,以“厘米級精度”重新定義耕播標準;雙遼市雙英合作社以單粒播種專利技術的基層創新破題,憑借98%出苗率實現“播種即定苗”的精準種植,并與中化集團智慧農業技術深度耦合,讓智能水肥系統、墑情監測網真正扎根田間地頭。
從地方實踐的“工序革命”到科研機構的“精準突破”,讓農田作業從“粗耕”邁向“精作”,為我省農業現代化注入效率與標準的雙重動能。目前,吉林花生主產區機械化率已近9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讓吉林花生從“靠天吃飯”轉向“科技賦能”,有效助推產業升級。
盡管種植技術領先,吉林花生產業鏈仍面臨“斷點之困”。當前,我省花生以原料外銷為主,深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有專家指出,產業鏈短、附加值低是制約吉林花生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在扶余三井子鎮的花生交易市場,每日呈現出龐大的原糧集散規模,然而市場流通脈絡中卻難覓深加工產品的身影,產業鏈條的延伸在此處顯露出明顯斷層。從全省層面審視,花生以“裸果”形式外銷的比例居高不下,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突出,原糧交易的路徑依賴尚未打破。在省內花生深加工領域“小散弱”的行業特征尤為顯著,大量加工主體停留在家庭作坊層級,深加工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聲量微弱,產業升級的迫切性與現實短板形成鮮明對照。
“我們的花生在國際市場是‘免檢產品’,但在國內超市卻常以散裝形式售賣,價格比山東品牌低30%。”雙英花生合作社負責人的感慨,道破了吉林花生“有品質無品牌”的痛點。目前全省僅有“扶余四粒紅”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且尚未形成統一的區域公用品牌,在電商平臺搜索“吉林花生”,跳出的多是外地企業代工的低價產品,真正的吉字號品牌難尋蹤跡。
面對產業鏈瓶頸,吉林正通過戰略布局加速破局。扶余市全力推進花生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計劃通過整合資源、技術升級,顯著提升本地原料消化能力,推動產業集群產值實現跨越式增長。省級層面則聚焦龍頭企業培育與技術創新,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著力打造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深加工企業,目標在未來幾年內大幅提升花生深加工轉化率,逐步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產業生態。
“目前我省花生生產方式以榨油和食品加工為主,吉林四平宏寶萊花生加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花生產業的發展,但在花生醬、花生糖等深加工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上還有待提高。”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婷婷建議,今后需加快培育優質、高產的花生加工專用品種,在深加工技術、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與鑒定等方面應加大研究力度,在花生副產物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精深加工方面應采用多種技術手段,提高花生附加值,推動吉林花生加工產業的良性發展。
花生產業的困境,折射出我省農業“資源優勢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共性問題。當種植優勢、生態優勢與產業升級、品牌建設同頻共振,吉林完全有能力從“優質花生供應地”蝶變為“花生產業新高地”。這不僅是千萬花生農戶的增收期盼,更是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必經之路。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畢瑋琳 陳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