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吉林省近現代史展在長春市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正式開展。圖為抗美援朝老兵與群眾一起在現場觀展。 本報記者 李姣月 劉奧琪 攝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三百余年的時光碎片,今天被重新串聯——吉林省近現代史展,以真實撼動人心,邀您來共赴一場與百年吉林的深情相擁。
8月19日,“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吉林省近現代史展開展儀式在長春舉行。同時舉辦2025年吉林省黨政軍領導“軍事日”活動。
展覽重點以近代以來吉林的風雨歷程為主線,以“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為主題,共設9大展區、28個單元、1200余張歷史圖片、70余個數據圖表、1000余件(套)珍貴實物,系統全面展示苦難與榮光交織、邊疆與家國同輝的吉林歷史,全景式呈現吉林大地的社會發展變遷,全方位彰顯吉林各族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堅韌不拔、砥礪奮進的精神品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展覽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以歷史為鏡,照亮新時代趕考之路的莊嚴宣誓。
當大門緩緩開啟,吉林省近現代史展在與會領導、嘉賓的見證下正式開展。開展儀式后,英雄模范后人、老兵、老藝術家、退役軍人等社會各界人士受邀參觀展覽。一件件物品帶著時光的溫度,一張張圖片刻著時代的印記,它們相互印證,把吉林這片黑土地上的抗爭、奮斗與成長,一一道來,織就了一幅立體的歲月長卷。
以史為鏡:回望來時初心
在白山松水的壯闊懷抱中,吉林這片滾燙的土地從未停止孕育英雄的腳步。這片土地的每一寸山河,都鐫刻著英雄的名字;每一縷風里,都飄蕩著英雄的故事——他們用忠誠與擔當,在不同時代書寫著“吉林兒女”的硬核答卷,讓英雄的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
展覽的第二展區“俄日的侵略與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講述了民族英雄吳大澂的感人事跡。在展陳“土”字牌界碑前,吳大澂玄孫吳元京駐足良久,他的眼眶微微發熱,“希望我們的國家不要再有這些苦難,我們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吳大澂‘一寸土地盡寸心’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每一件展品、每一處布置都格外震撼,這場展最打動人的,就是那份‘可觸、可及、可看’的真實。”站在展廳里,退役老兵、長春市退役軍人紅色宣講團團長楊海波動情地表示,這樣的展非常值得大家來參觀,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有強烈的教育意義,能讓更多人讀懂吉林的過去,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真正激發起熱愛吉林、建設家鄉的真摯情感,也讓這份家國情懷一代代繼承發揚下去。
在“新中國的三個搖籃”展區前,長影老藝術家陳學潔眼前一亮,“這是我的老師李景超,我一眼就看到了!”陳學潔難掩興奮地回憶起自己初入長影的時光。“看到這些前輩作品的劇照和介紹,真的太親切了!他們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
陳學潔表示,展覽中關于長影的內容十分豐富,以鮮活的形式清晰而深刻地展現了長影的歷史文化,相信參觀者不僅能收獲電影知識,更能感悟和敬仰那段光輝歲月。“觀看展覽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電影人更加珍惜和熱愛這份職業。”
以魂為脈:傳承精神薪火
戰爭的號角聲已然遠去,但熔鑄于這片土地的紅色基因歷久彌新。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在展覽的第五展區“十四年抗日戰爭”中,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的外甥女楊麗珍感慨萬千。她說:“這個展覽講得非常細、非常好,把英雄的故事講給了更多的人聽。舅舅的故事我一直牢記在心,我們要繼續把舅舅的故事宣講出去,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的女兒張卓亞激動地說:“展覽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了真實的歷史,比讀書更直接有效。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參觀這個展覽,了解吉林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站在民族英雄楊靖宇的畫像前,楊靖宇之孫馬繼志久久凝望,“這場展覽將吉林歷史鋪展得既全面又翔實,看過之后心中滿是啟發。今年恰逢爺爺楊靖宇誕辰120周年、殉國85周年,他的故事如不滅的火種,他的精神似常青的松柏,始終在東北大地上流傳不息。而這場展覽,正像一座橋梁,把吉林大地上的紅色記憶講給更多人聽,也讓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跨越時空,在新時代里更好地傳承下去。”
泛著金屬光澤的獎章、印著燙金字體的紀念章、充滿年代感的畢業證書、字跡依然清晰的立功證明書與受獎證書,還有老照片里身著戎裝、眼神堅毅的年輕人……在展區內,記者看到了由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文治借展的老物件。老人精神矍鑠地說:“過去打仗的時候,沒人怕犧牲,我們這些老兵,從穿上軍裝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了。我把這些東西展出來,就是想讓這份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能一代代傳下去。”
以行聚力:續寫振興新篇
“往昔烽煙散盡,今朝宏圖正展!……乘勢而上,勇于創新、苦干實干,奮力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站在展覽的《結語》前,長春市寬城區新廣街道工作人員常鈞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看完這展覽的第一念頭就是要帶家人來,讓家人也感受這份刻在吉林人血脈里的堅韌。”她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這次參觀帶來的不僅是認知上的深化,更是精神上的洗禮。未來會把學到的可貴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自開街以來,已成功舉辦首屆“春京西戲劇節”、首屆“春京西文學季”等大型活動,成為長春文旅新地標。開展儀式當天,街區舉辦了“禮遇吉林”非遺文創市集,36項非遺技藝展示、研學體驗及“吉韻非遺”展演等,展現了非遺創新成果。此次吉林省近現代史展開展,為“春京西”注入“歷史內核”,將打開文旅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當天,部分省內高校組織學生參觀展覽,并走進“春京西”,游覽非遺市集。“當非遺市集的熱鬧煙火氣與吉林省近現代史展的厚重歷史感在一天里交織,作為大學生的我,像是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大二學生張翔宇堅定地說,自己會以先烈為榜樣,在專業學習中深耕歷史、汲取力量,不斷提升學識與思想覺悟,努力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長春市民于美琦說:“看完展覽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吾輩當自強’,真正的潮流,是讓偉大的精神在新時代傳承下去,真正的底氣,是看清來路后更堅定地走向遠方。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讓吉林的故事,既有歷史的厚度,更有青春的溫度。”
據介紹,游客觀眾可關注吉林省博物院微信公眾號,選擇吉林省近現代史展并填寫姓名及身份證號提前預約,憑本人二代身份證或預約成功的二維碼可進入參觀。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紀洋 李抑嬙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