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飛、巡航、快速掃描……2月11日清晨,在哈爾濱亞冬會冰球館內,北京郵電大學博士后張耀按下開關鍵,安防無人機隨即快速起飛。
短短幾分鐘,安防無人機便在空中完成“巡視”,5000多個觀眾席位圖像實時呈現在控制臺的屏幕上。
“我們讓無人機在室內長了一雙‘眼睛’,能精準看到場館內的‘細枝末節’。”技術研發負責人、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研發的“5G+北斗”廣域無縫融合定位技術,讓安防無人機穿梭亞冬會賽場,為賽事安全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在室內,用無人機定位、巡視、生成圖像,看似常規操作,實則困難重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衛星信號弱、無人機無法起飛的難題。
鄧中亮表示:“我們將5G信號與高精度視覺信號有效融合,使位置信息與圖像信息耦合到一起,實現無人機的精準定位與起飛。”
“這個定位過程就像汽車司機借助倒車影像完成泊車一樣,既有導航線路指引位置方向,又有視覺圖像讓人看到周圍情況。”鄧中亮說。最為關鍵的是,“5G+北斗”廣域無縫融合定位技術,還解決了無人機室內外切換時的定位接續問題,實現不同信號“絲滑”切換,消除無人機室內外飛行的定位盲區。
能保障無人機精準起飛還不夠,賦予無人機連續穿梭于室內外復雜環境的能力才是無人機巡航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通過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將圖像與位置信息反演成幾何模型信息,讓后臺服務器實時構建大型建筑物內部的三維地圖,完成高精度實時定位和路徑規劃。”鄧中亮告訴記者,對于長走廊、多出入口等復雜場景,無人機控制系統能提供極高的適配性,展現出快速建模與自主導航的強大能力。
在哈爾濱亞冬會冰球項目比賽期間,工作人員操縱安防無人機有序進行室內外巡檢,實時監控無人機等低空飛行物,確保賽事安全順利進行。
鄧中亮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除了體育賽事,“5G+北斗”廣域無縫融合定位技術還能夠在物流運輸、應急救援、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科技日報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