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個環形強化影,看似典型的炎性病變,卻不符合任何已知病例特征。”早上7點多,吉大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腦卒中中心主任南光賢就已帶領團隊醫生開始查房,討論疑難病例。
作為吉林省神經介入醫學的開拓者與領航者,南光賢用三十余年時光勾勒出一條獨特的醫者軌跡。白大褂上的歲月痕跡,見證著他從青澀醫師成長為學科領軍者。
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東北地區腦血管病發病率攀升的嚴峻形勢,南光賢敏銳意識到傳統診療手段的局限性,他便開始潛心鉆研神經介入技術,在動物實驗室與導管室間晝夜鉆研,用最基礎的設備開啟了漫長的科研征程。顯微鏡下的血管切片、反復校準的實驗數據,是他每日的工作日常。
經過不懈努力,他于1995年在吉林省率先開展腦血管造影及動脈溶栓治療;2002年成功實施醫院首例頸動脈支架術,填補區域技術空白;2013年率先在省內開展急性腦梗死大血管病變神經介入取栓治療……
南光賢說,腦卒中搶救的黃金時間只有4.5小時。為破解傳統卒中急診急救體系,為患者爭取更多黃金時間,南光賢在國內率先提出患者不動、醫護人員和大型醫療設備動、先救治后付費的全新理念,創新打造出“一站式吉大三院救治模式”,構建了國內領先的腦卒中急救體系。
“我們在急診科學布局,急診大門到導管室的距離只有33米,樓頂直升機停機坪的電梯直通導管室,無論患者通過哪種方式來,都能以最快速度被救治。”南光賢介紹,醫院與長春市120急救中心創立腦卒中救治網絡,120團隊接診疑似腦卒中患者后可立即與團隊聯系,團隊在患者來的路上即可做好準備,當患者抵達后,團隊立即接手患者,環環相扣,無縫銜接。高速高效的卒中救治模式,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大醫精誠,止于至善”是南光賢始終恪守的職業信條。2015年開始,他在省內率先深抓醫聯體幫扶工作,與琿春市人民醫院構建緊密型醫聯體,采用“植入型、復制粘貼型”醫聯體幫扶模式,在當地醫院開展了腦血管造影、取栓治療、頸動脈支架治療等,使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教授的診治,真正提升了基層醫療單位的救治能力。
這種模式破解了醫聯體幫扶工作瓶頸,探索出了成功經驗,南光賢帶領團隊又相繼在鎮賚縣人民醫院、安圖縣人民醫院、內蒙古突泉縣人民醫院、通化市東昌區醫院等開展醫聯體幫扶工作,均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評價。2024年開始,他又通過信息化手段遠程會診平臺,對全省各地及內蒙古地區各家醫院,進行診療、教學查房、卒中中心指導等,為基層醫療的專科能力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患者把生命都交給我們了,我們必須要將他們放在第一位。”這是南光賢常對團隊醫生說的話,也是他三十余年一直踐行的準則。只要不出差,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他每天都會查房,與團隊探討急診和疑難病例。
在臨床實踐中,南光賢始終秉持醫教研協同發展理念。自2008年起,他帶領團隊深耕干細胞治療和神經介入腦卒中領域,累計發表SCI論文50余篇,完成省部級課題20余項……作為博士生導師,他創新實施臨床醫學個性化培養模式,打破傳統帶教桎梏,培養博士生30余名、碩士生百余名,桃李遍布全國醫療戰線。其倡導的“臨床一線教學法”,通過讓學生深度參與診療實踐,培育出大批兼具臨床思維與科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十余年光陰荏苒,南光賢對科研創新的熱情絲毫未減。這份堅守,不僅是對醫學事業的忠誠,更是一位醫者對生命最崇高的敬意。未來,他仍將在科研與臨床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用創新的力量,守護更多生命的希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畢雪 實習生 劉曉琴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