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升高,盛夏的腳步越來越近,各種養生建議也在網絡上瘋傳,如“夏季沖涼能降溫提神”“夏季喝啤酒能解暑”等,其中不少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說法,若盲目聽信,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本期我們邀請《求證》專家和大家聊聊夏日養生,看看這些說法到底可不可信。
本期專家
劉奇峰 吉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兼任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劉大同學術經驗繼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吉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說法1:喝熱水能快速解暑
劉奇峰:有些人說“天熱喝熱水能快速解暑”,這個說法并不正確。夏天喝熱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散熱,但說它能快速解暑是不準確的。在炎熱天氣下,人體主要通過出汗來散熱,喝熱水會讓身體短暫出汗,但并不能迅速降低體溫,相比之下,適量飲用常溫水或常溫涼開水更能快速補充水分,緩解口渴和燥熱感。
說法2:夏季喝啤酒能解暑
劉奇峰:很多人會在炎熱的夏天喝些冰鎮啤酒,感覺能迅速涼快些,實際上啤酒中含有酒精,飲用后會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讓人感覺燥熱,中醫認為酒有助濕生熱的作用,更加煎酌津液而致煩渴。而且啤酒熱量較高,多喝容易導致肥胖,還可能影響腸胃功能,所以喝啤酒并不能真正解暑。
說法3:夏天喝冰水最解暑
劉奇峰:天熱時,喝瓶冰水,感覺透心涼,而實際上冰水會讓血管收縮,抑制身體散熱,還可能刺激腸胃引發腹痛、腹瀉。正確做法應該是喝常溫溫水,促進排汗帶走熱量。
說法4:夏季應該多吃姜
劉奇峰:大家總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夏季適量吃姜對身體有益。因為人們在夏季常吃冷飲、吹空調,易導致脾胃虛寒,姜具有溫中散寒、開胃止嘔等功效,中醫認為脾胃喜溫,故能調暢脾胃功能。但如果是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的人,則應酌情適量食用。
說法5:夏季不宜進補
劉奇峰:很多人聽說冬季要進補,所以認為夏季就不宜進補。夏季人體消耗較大,一些體質虛弱者適當進補是有益的。不過夏季應遵循平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材,如西洋參、石斛等,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說法6:夏天可以多吃西瓜祛暑
劉奇峰:西瓜含水量高,確實能補水,同時有利尿作用,但它含糖量也不低,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血糖升高,還容易讓人感覺腹脹。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
說法7:夏季沖涼能降溫提神
劉奇峰:很多人下班回家會立即沖涼,緩解這一天的悶熱,實際上因為天熱,人體的血管處于擴張狀態,洗冷水澡會使血管突然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加重,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同時,冷水刺激還可能使毛孔迅速閉合,汗液無法排出,反而不利于散熱,甚至還可能引起感冒、發燒等,因此盡量不要在出汗時沖涼。
說法8:室內放置綠色植物能大幅降溫
劉奇峰:有些人認為“天氣太熱了,屋里多放幾盆綠植就能大幅降溫”。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因為,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會釋放水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空氣濕度,但對降低室內溫度的作用非常有限。要想有效降低室內溫度,還需依靠空調、風扇等設備或采取合理的隔熱措施。
說法9:空調房要完全密閉,不然不涼快
劉奇峰:很多人在開空調時必須關上門窗,要么感覺不涼快。其實,密閉環境易滋生細菌,且空氣含氧量下降,建議每2小時開窗通風10分鐘,或開空調時搭配風扇促進空氣循環。
說法10:夏季運動=找中暑,干脆不動
劉奇峰:長期不運動易致免疫力下降。合理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但要避免在正午陽光強烈時運動,選擇清晨或傍晚做輕運動(如快走、瑜伽),運動時每15分鐘補100—150毫升溫水,穿透氣速干衣,就不容易中暑。
說法11:夏季穿深色衣服更涼快
劉奇峰:深色是吸光性很強的顏色,在陽光下會吸收更多的熱量,相比淺色衣服,穿黑色衣服會讓人感覺更熱。夏季應選擇淺色、透氣性好的衣物,這樣能反射陽光,減少熱量吸收,有助于散熱和保持涼爽。
說法12:太陽鏡顏色越深越護眼
劉奇峰:有些人認為,選太陽鏡一定要選顏色深的,這樣才會更護眼。實際上,太陽鏡顏色過深會使眼睛接收的光線過少,導致瞳孔擴大,反而會讓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睛,傷害眼睛。選擇太陽鏡應關注其防紫外線的能力,而不是顏色深淺,特別在陽光熾烈時駕駛,建議佩戴偏光鏡,可以減少視疲勞,合適的太陽鏡能過濾掉大部分紫外線和有害光線,同時保持良好的視覺清晰度。
說法13:戴帽子會加重頭部悶熱感
劉奇峰:有些人覺得夏天戴帽子悶熱,還不如不戴。實際上,如果選擇合適材質和款式的帽子,如透氣的草帽、有散熱孔的棒球帽等,不僅不會加重悶熱感,還能遮擋陽光,減少頭部熱量吸收,起到隔熱和保護作用,防止頭部被曬傷,降低中暑風險。
說法14:涂了防曬霜就不會被曬黑
劉奇峰:很多人以為涂了防曬霜就不怕曬了,出門前涂一次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防曬霜雖然能阻擋部分紫外線,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如果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或者沒有正確使用防曬霜,如涂抹量不足、沒有及時補涂等,還是有可能被曬傷。
說法15:防曬霜指數越高越好
劉奇峰:很多人在選購防曬霜時,會選擇高指數防曬霜,感覺保護力更強。實際上,防曬霜指數高,往往添加的防曬劑更多,對皮膚的負擔也更大。日常通勤選擇SPF30左右、PA+++的防曬霜即可,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再選擇高指數的。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畢雪 實習生 劉曉琴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