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黃金玉米帶”的黑土區,梨樹縣用十五年光陰書寫了一部黑土保護與現代農業轉型的史詩。從耕地退化警報到“梨樹模式”走向全國,從傳統耕作到全程機械化,這片土地上的變革正如盛夏的莊稼般蓬勃生長。
守土有責:筑牢黑土保護的銅墻鐵壁
20世紀過度開墾導致梨樹縣黑土層厚度從開墾初期的80-100厘米降至20-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約2%。
面對生態警報,梨樹縣打出耕地保護組合拳:劃定耕地保護目標355.5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309.98萬畝,保護率已達91.29%,分別較上輪規劃增長13%、15%,有力保障了黑土耕地的數量和空間基礎。在吉林省率先推行田長制,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田長制體系,356名田長和1028名網格長及工作人員適時開展巡田,形成了全流程、全鏈條、全覆蓋的耕保監管網絡。
執法有力:織密耕地保護的法治屏障
梨樹縣扛穩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連續四年(2021-2024)保持在四平市“第一方陣”佳績。創新實施“占黑土補黑土”機制,2021年以來67個建設項目全部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黑土資源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通過構建“縣鄉村社”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打出衛片執法、專項整治組合拳,違法占用耕地比例實現斷崖式下降——從2021年4.9%降至2024年0.03%,近五年以來,136起違法占地案件全部立案查處,形成“不敢占、不能占”的強大震懾。
創新有為:“梨樹模式”解碼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梨樹縣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一場農業技術革命正悄然進行。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李保國、張旭東教授團隊研發的“梨樹模式”,通過秸稈覆蓋、免耕播種、輪作休耕等技術集成,構建起黑土地保護的“安全屏障”。
科技賦能讓傳統農藝煥發新生。在梨樹縣黑土地保護示范基地,已經開始利用互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無人機巡田系統自動識別病蟲害。采用該模式的田塊在2022年極端氣候下,較傳統耕作方式畝均增產8%,節水30%,減少化肥使用量20%。如今,“梨樹模式”已推廣至東北四省區接近1億余畝耕地,相關技術規程被列入農業農村部全國主推技術之一。
正如梨樹縣委書記所說:“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們這代人要當好種地人,更要做好護地人。”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綠色革命正迸發出磅礴力量,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著梨樹智慧。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