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終端的農機裝備在田間地頭自由穿梭,成為新主角。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模式,使畝均增收超千元,讓農民嘗到了甜頭。 (圖片均由前郭縣委宣傳部提供)
盛夏時節,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生機勃發。查干湖畔,萬頃水田如碧玉鑲嵌,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精準播撒;稻浪之下,蟹苗潛游,孕育著“一田雙收”的豐饒希望。一幅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生態宜居的現代農業生動畫卷,正在松嫩平原的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藏糧于技
手機成了“新農具” 黑土地披上“金被子”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作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前郭縣始終將糧食穩產增產作為首要任務。今年,全縣優化種植結構,糧食播種面積增至409.1萬畝,較去年增加0.26%,其中玉米259.5萬畝、水稻117.8萬畝,全力以赴守好“米袋子”。
穩產增產的背后,是現代科技的強力托舉。在查干湖鎮圖那嘎村的田間地頭,配備智能終端的農機裝備成為新主角。借助5G信息傳輸和高精準北斗導航,管理人員僅憑一部手機就能遙控農機作業。“智能終端實時監控作業質量,條帶耕作既護黑土又提產量。”玉米種植大戶孫紅軍去年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使用條耕機播種27公頃地,比傳統方式多產出300多噸優質玉米。“有了這臺‘鐵牛’,事半功倍,既能精準測算、合理密植,又能保質保量,今年增產又穩了!”孫紅軍的喜悅溢于言表。
孫紅軍使用的正是前郭縣重點推廣的秸稈覆蓋條帶耕作技術。該技術通過系列作業,形成淺耕播種帶與秸稈覆蓋免耕帶相間的種植模式,如同為珍貴的黑土地蓋上了一層“金被子”。作為我省保護性耕作“高質多補”5個試點縣之一,前郭縣已累計推廣該技術模式136萬畝,覆蓋全縣玉米播種面積一半以上。7000多臺智慧農機“持證上崗”,形成了規模化示范效應。實踐表明,該技術有效提升了地力,玉米出苗率和產量整體提高了10%,成為保護黑土、提升地力的典范。
藏糧于地
旱澇保收田生金 “蟹稻共舞”創效益
如果說科技是“三農”工作的翅膀,那么良田就是“三農”發展的根基。
在白依拉嘎鄉瀚谷家庭農場,稻農老張已實踐稻蟹綜合種養6年。“稻護蟹,蟹肥稻。”老張滔滔不絕,“一畝地至少能產出50多斤螃蟹,水稻畝產增收不說,加上賣螃蟹的錢,收入相當可觀。”如今,“稻蟹綜合種養”已成為前郭縣一張閃亮的“金名片”。依托115萬畝優質水田和查干湖等豐富的水面資源,今年,前郭縣稻蟹“同居”面積大幅增長至25萬畝,較上年增長25%,并成功創建了1.5萬畝高標準示范區。這種“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畝均增收超千元的目標,讓農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在長山鎮四克基村,大型噴灌設備在水霧中旋出彩虹。“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過日子了,苗‘渴了’隨時都能喝上‘自來水’!”“老田改造‘舒筋活絡’,‘堿巴拉地’吃上了‘營養餐’,泥巴路變成了硬化道直通田間地頭。”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四克基村土地“變形記”,正是前郭縣系統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縮影。自2011年起,前郭縣系統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41.75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55.6%,2024年糧食產量達到44.05億斤。今年,全縣計劃再建高標準農田44.125萬畝,涵蓋田塊整治、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及土壤改良等工程,進一步筑牢“糧倉地基”。
融合增效
延伸產業鏈 糧食變現“金元寶”
前郭農業的蓬勃活力,不僅在于科技與良田的支撐,更在于產業的深度融合與效益的倍增,推動農產品從“原字號”向“金元寶”轉變。
在黎明村,江灣米業的智能化加工車間正開足馬力生產,通過應用科學烘干技術,糧食損耗率直降30%,營養保留度提升25%。這種貫穿“從田間到舌尖”的嚴格品質管控,讓“查干湖大米”連續7年獲得有機產品認證。
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是關鍵。走進王府站鎮吉林省守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鮮食玉米生產車間,“精修”的玉米穗,歡快地跳入122℃高溫的“桑拿房”進行滅菌。“真空包裝后銷往全國各地,論穗不論斤,溢價超3倍。”技術員李廣文介紹。
前郭縣地處世界著名的玉米黃金種植帶,全縣玉米產量高達29.29億斤。通過對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將農產品轉化為快消品,實現了種植、生產、銷售、品牌打造的一體化產業鏈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據統計,前郭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已達150多家,總產值52.97億元,銷售收入91億元,農產品綜合加工率和精深加工率均達到70%以上。其中,稻米加工產業尤為突出,20家省級龍頭企業總營業收入達11.3億元。通過“公司+訂單+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模式,有效帶動了2.3萬農戶、82個合作社、53個家庭農場共同發展,讓農民真正從農業產業升級和融合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
村莊美顏
生態宜居家園 “心里美”如花綻放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走在套浩太村寬敞整潔的村道上,映入眼簾的是規劃整齊的村居,宅院前后的庭院經濟作物郁郁蔥蔥。令人驚喜的是,從前的廢棄豬圈、牛棚被巧手改造,搖身一變成了村民共享的“后花園”。“以前,到處都是豬糞味兒。現在,開窗就能聞到花香!”村民李大娘的笑容,是村莊環境改善最生動的注腳。套浩太村的華麗蛻變,正是前郭縣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前郭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僅今年上半年,全縣就累計清理生活垃圾3.2萬噸、農業生產廢棄物4.9萬噸、整治村內溝渠2540公里、拆除廢棄建筑物138處。一系列扎實的舉措,讓鄉村面貌持續“凈起來、美起來”。如今的鄉村,不僅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更是農民安居樂業、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這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心里美”,如同綻放的鮮花,裝點著前郭的沃野鄉村。
沃野千重浪,奮進正當時。前郭縣以科技賦能筑牢大國糧倉根基,以產業融合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澎湃動能,以生態宜居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幸福畫卷,在廣袤的松嫩平原上,奮力譜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麗新篇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通訊員 劉欣悅 本報記者 任勝章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