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查干湖。
遠望,萬頃碧波似翡翠鋪陳,水鳥于湖空翩躚;近觀,湖面波光碎成金箔,蘆葦蕩綠浪翻涌;泛舟,游船蕩開閃爍漣漪,驚起水下幾尾銀魚。
圣水湖畔,名不虛傳。
而在通往查干湖的路上,亞洲最大陸地采油平臺——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16號平臺的紅色抽油機赫然可見;
在浩瀚的濕地周邊,4萬公頃優質水稻田一到夏秋季節,五彩斑斕、生機無限;
在查干湖景區核心區的西索恩圖村,90多家飯店和民宿每逢節假日家家游客絡繹不絕;
……
現代化農業、新能源、生態旅游三大產業在這里相映成輝。
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市,既無高校也無院所,松原科技資源布局先天不足。
不足就要補足。
松原以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充分利用自身石油、風光等資源優勢,堅持引企業、引項目、引技術、引人才,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壯大和新質生產力培育,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沃野鎏金:
現代化大農業沐陽生長
雨潤禾苗添翠綠,蝶繞花田舞麗裳。
此時,松原市現代化大農業正向陽而生,“豐”景可期,只見——
科技實驗室內,一顆顆“創新種子”孕育強大“生”機競相萌發;
希望田野上,一株株農作物舒展身姿“瘋狂”拔節;
美麗鄉村中,一張張笑臉彰顯出農文旅融合的新時代“田園畫卷”;
……
拾階走上乾安縣大遐畜牧場觀光臺,目之所及,“智慧農業”造就的“萬畝良田”綠波蕩漾,傳統農業愈加智能高效,于“方寸屏幕”間實時掌控。
“我們實現了智能化田間管理,只需點動按鈕,就會將經過精準配比的肥料和水分滴灌到田間。”在控制室內,談起現代的水肥一體化,大遐農業公司總經理劉啟雷如數家珍。
吉林是農業大省。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松原市,農業發展基礎雄厚。
而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光低頭種地遠遠不夠。
推進農業這一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產業現代化應該怎么做?技術、技術,還是技術。
“通過與省農科院合作,綜合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翻埋還田、行走機械北斗導航等農業高產高效技術。‘水肥一體化’滴灌種植技術幫助增產了30%以上。”大遐畜牧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良談及科技賦農,十分自豪。
在松原市,這樣一片片高質量示范田,撐起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新篇章,成為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動力源泉。
2024年,松原市堅持藏糧于地,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23.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57.9萬畝;堅持藏糧于技,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204.8萬畝。
當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59.4億斤,連續四年穩定在150億斤以上。
而豐收的果實,溯源而上,都始自一粒粒充滿希望的種子。
走進松原“五張芯片”種質技術創新中心,每一家企業都科技范兒滿滿。設備齊全的實驗室、頗具特色的示范“田”、個性化十足的展廳,讓人眼前亮了又亮。
原來,為了把好每一粒種子質量關,松原依托鴻翔種業、松糧種業、長發農業、奧金斯農牧、志華種羊5戶企業,建設起這座種質技術創新中心。
在這里,可以繁育玉米、水稻、牛、羊等11大類良種,已成為全省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其中,吉林省鴻翔農業集團鴻翔種業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翔玉”“優迪”系列玉米品種,年銷售額已突破4億元,全國農技中心對全國雜交玉米商品種子銷售總額統計排名,鴻翔名列第五,商品種子銷售總額進入中國種企20強。“種業”,已成為松原的新名片。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望天田”到“致富田”……松原廣袤的鄉村撐起“青紗帳”,結出致富“金棒棒”。
萬象匯綠:
新能源成為轉型突破口
老油田里,昂格風電場白色風機群如散落在黑土地上的豎琴,抽油機的連桿起落似琴弦震顫,共同奏響“綠電哺油、碳埋增產”的雙重變奏。
氫能項目車間,吊車長臂揮舞,精準吊運巨型電解槽,施工人員穿梭在架構間,為制氫廠房添磚加瓦。
風機制造廠內,百米巨型模具開合,工人熟練操作,將纖維材料層層鋪設、注入樹脂,待成型后打磨葉片,使其光滑如鏡。
依托風、光等優勢資源,把新能源產業作為產業轉型突破口;
積極發展“綠電—綠氫—綠色化工|綠色冶金+裝備制造”全產業鏈;
大力引入實力企業……
追風逐光,在我省大力發展新能源、綠電產業的大背景下,極具先天優勢的松原也對新能源產業下起了功夫。
“項目進展順利,新能源部分風機吊裝和氫氨醇化工部分儲罐等設備安裝都已進入尾聲,預計下半年可以投產。”在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中能建綠色氫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翔介紹道。
就在6月初,省委書記黃強曾到這里實地察看項目建設進展。他指出,這個項目為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應用作出了示范,是央企與吉林密切合作的典范。
吉林對新能源項目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的特點。
這一點,該項目也有體現。
項目秉持“吉材吉用”“松材松用”原則,一期99臺7.7兆瓦級以上風機都采購自松原本地企業,既帶動了當地企業發展,創造15億元產值,又省下了一大筆運輸成本,還打通了新能源產業鏈。
項目不遠處的吉潤新材料年產6600噸碳纖維熱場材料項目,是吉林化纖在松原布局的碳纖維生產項目。
采訪當天,零星的小雨并未澆滅建設者的熱情,現場曲臂車、鉤機、吊車、泵車、罐車不時穿梭,工人們默契地操作配合,每次按鍵、每次揮臂都堅實有力。
項目現場負責人周劍介紹,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預計總耗電量約為2.4億度電,依托政策,園區企業可享受“綠電+消納”多元化供電模式,新能源綠電直供電價0.2元/度。
綠電產出到消納,在松原本地形成了閉環,經濟效益直觀可見。
說起能源,松原有油,世人皆知。
而已開采60年的老油田資源劣質化加劇、穩產上產難度加大,轉型迫在眉睫。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從技術上尋求突破,推動CCUS技術研發應用,可提高采收率20%左右,相當于再現一個新油田。”吉林油田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經理張德平欣喜地說。
對策是否有效,結果上見。
2024年,油、氣、新能源當量同比增產32.5萬噸,其中通過CCUS技術增產10萬噸。
這座年過甲子的老油田正上演華麗轉身——
從“拼資源”到“拼技術”,從“注水采油”到“注碳生金”。吉林油田一手減碳,一手“擠”油,硬是在松遼盆地闖出了一條“地上生綠、地下封碳、油井增產”的能源革命新路,用實實在在的“含綠量”提升了發展的“含金量”。
以新能源為筆,在傳統油田之上繪就轉型畫卷:風車與抽油機群鱗次櫛比,綠氫管網串聯產業脈絡……松原,正奔向“零碳”未來。
攜手耕湖:
生態旅游多點開花
冬捕季,冰湖騰魚舉世聞名;夏日里,荷花爭艷惹人流連。
春捺缽、夏賞荷、秋觀鳥、冬漁獵。四季皆有美景的松原,正是冰雪與避暑比翼齊飛的吉林旅游最好的寫照。
要經濟效益,更不忘保護生態,松原的旅游產業前面,綴有“生態”二字。
作為我省西部難得的大湖濕地,查干湖持續實施工程性、生物性和管理性措施,推進大湖濕地可持續發展。
2025年,松原市文旅工作謀定“二八”發展格局,主動加快融入“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實施“松原歷史文化研究工程”和“松原四季生態旅游建設工程”+“八個文旅”。
就在前不久,以“飛躍查干湖·共贏新航旅”為主題的2025年夏秋季航空旅游推介會暨低空旅游項目啟動會在查干湖機場舉辦。
低空經濟蓄勢啟航,在多地文旅大放異彩,我省也不斷做出部署。
松原也盯住了這一機遇。
在查干湖體驗高空跳傘、飛行體驗,創新“高空跳傘+低空游覽+航空研學”的復合型旅游新模式,不由得令聞者心動。
此外,每年春末夏初,位于松原市寧江區的伯都鄉楊家村都會迎來一場花的盛宴。
那里的蟠桃園內,粉白的花朵如云似霞,次第綻放,仿佛是大自然用最誠摯的邀請,引得蜂蝶在此翩躚起舞。
楊家村黨支部書記黃艷雨熱情地發出邀請:“歡迎各位朋友來楊家村賞花、采摘。”
以楊家村為代表的鄉村旅游,也在松原的生態旅游業版圖內有一席之地。
依托西索恩圖村、九連山村、楊家村等國省市鄉村旅游精品村,以及鄉村生活類“打卡地”,松原市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為游客和村民帶來全新的體驗。
一抹抹新綠讓如今的松原更加靈動多姿。當新能源滋養現代農業的智慧田壟,生態旅游串聯產業景觀,松原以三產協同為筆,在黑土地上書寫“科技賦能生態、綠色驅動發展”的現代化產業發展詩篇。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趙廣欣 楊悅 張紅玉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