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數字化轉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日前,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2025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堅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發揮信息驅動引領作用,錨定強農惠農富農任務目標等工作要求。吉林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應立足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區域農業發展需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充分發揮數字化這個激活黑土地資源潛能、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智能引擎”作用,推動農業產業從傳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積極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吉林農業數字化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傳統農業生產依賴經驗決策,生產要素配置缺乏數據支撐,關鍵環節信息較為碎片化,導致病蟲害預警滯后、采收誤判多有發生,削弱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響應效率。二是政府支農資金采用“項目制”分配模式,績效評價過度側重固定資產投入,導致資金使用相對僵化,核銷依賴票據憑證,難以適應需求動態變化和區域特色發展,制約了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農業數據缺失導致金融抑制效應產生,生物資產確權難、投入產出數據斷裂等問題的出現,阻礙了資本與農業的有效對接,限制了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是破解農業發展困境的關鍵路徑。農業數字化建設是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過程,有利于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對于吉林邁向農業強省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的數據采集與分析,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精準,持續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應積極構建數字化體系,為優化資金資源配置效能提供突破口。通過聯動農田物聯網與生產經營企業的數字化系統,讓相關部門能夠實時追蹤作物生長與企業運營數據,為科學確定資源配置方案奠定基礎,同時應持續推動績效評估從“重資產規模”轉向“重產出效益”,實現資金資源的精準投放。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參與數字化建設,為外部企業了解農業企業、消除資本的農業價值認知盲區提供有效途徑。將生物體征、生產記錄等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為標準化信息流,突破傳統農業經營中主觀經驗判斷的局限,幫助金融機構建立科學評估模型,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量,創新農業信貸工具,拓寬農業企業融資渠道。
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建設,需秉持“一盤棋”思維,加強統籌謀劃,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同時注重發揮龍頭企業數字化建設方面的示范效應,推動全省農業產業數字化和資產化發展。一是以龍頭企業為試點,探索由政府招標專業服務供應商,重點解決企業運營效率低、政府補貼資金使用不到位等問題的發展和服務模式,將龍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功案例打造成可推廣的模板,加以宣介推廣,努力形成企業內部管理效能提升和政府資金流向動態監管的良性循環,著力實現外部投資者通過數字化平臺直觀了解企業經營狀況,進而增強投資信心,形成“示范一家、帶動一片”輻射效應的發展目標。二是以龍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示范,增強全省農業企業數字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推動吉林農業數字化進程。開展農業企業數字化診斷,精準識別短板,分類施策,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據應用能力提升。三是探索將農業資產數據化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向,積極構建“數據資產化—資本增值—吸引融資”的良性循環機制,推動將數據資源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創新數據質押融資等金融工具發展,增強農業企業融資能力。四是加強宣傳推廣,通過案例展示、政策解讀、服務對接等方式,營造數字化轉型氛圍,激發農業企業數字化發展內生動力。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現掛職任吉林財經大學副校長)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楊楠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