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夏風拂過,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坦途鎮2650多畝鹽堿地披上了“綠衣裳”。390萬株茭白苗綠葉舒展,成了落戶鹽堿地里的新一批“移民”。
這批茭白苗來自縉云縣。跨越千里將茭白引種到鹽堿地的是52歲的縉云新農人丁煒。
地處松嫩平原和科爾沁草原交匯地帶的鎮賚縣,是東北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2018年,在外經商的丁煒到鎮賚縣調研,發現當地有新開的150多畝鹽堿地沒人種。他想到家鄉縉云種茭白效益很好,但需要時常撒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如果在鎮賚種茭白,豈不是可以省去這一環節?農業專家分析了水土后,認為當地緯度高,光照時間長且晝夜溫差大,適合茭白生長。
于是丁煒決定在這150多畝土地上試種。2018年,他將2萬余株縉云茭白苗引進到鎮賚縣的建平、嘎什根、坦途等地,但新“移民”到東北鹽堿地的茭白卻因“水土不服”,長得稀稀拉拉,最后只活了2畝,近百萬元投資款打了水漂。但他發現存活下來的茭白,在鹽堿地里長成了“大塊頭”,格外鮮甜水靈,便堅定信心繼續試種。
此后,丁煒和科研團隊合作,用各種改良方法降低土壤鹽堿含量,選育耐鹽堿的茭白品種,經過長期適應性培育,終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南茭北種”新模式。
以往茭白插秧后,成活率難以突破45%。丁煒說:“在泡田過程中,我們把檸檬酸降堿劑溶于水中,中和土壤中的堿性物質。插秧后,在茭白田里套養龍蝦和大閘蟹,改善土壤質量。去年茭白存活率達到95%,精品率超90%。”
“茭白生長過程中能吸收大量鹽分,分泌的有機物和有機酸對周邊的微生物菌群和土壤環境的改善以及有機質的增加有促進作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文波龍說。
茫茫茭海,蹚出了鹽堿地改良的新路子,也長出了幸福生活。為推動茭白集約化種植,丁煒去年聯合當地兩家企業成立鎮賚縣蘇吉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萬畝茭白產業園區,通過科學種植,鹽堿地茭白畝產超1000公斤,茭白粗壯白嫩、爽脆鮮甜。等到今年9月茭白錯峰上市,每天將有10余萬公斤的茭白搭乘冷鏈物流車,搶“鮮”躍上長三角消費者的餐桌。
茭白成了農戶增收的“金寶貝”。鎮賚縣嘎什根鄉嘎什根村村民王振宇瞧著自家45畝茭白田,算起了經濟賬:“現在種茭白,一畝地能賺上萬元。”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記者 鄔敏 縣委報道組 汪峰立
初審:馬萍
復審:張宇
終審:董杰